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华南东部白垩纪火山岩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过程

马之力  
【摘要】:华南大陆位于特提斯碰撞构造域和滨太平洋俯冲增生构造域之间。中生代,古太平洋板片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和印支-华南大陆间的俯冲/碰撞作用诱发了华南大陆内部广泛的陆内变形和岩浆活动。广泛分布的火山岩盆地是探索华南大陆白垩纪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这些火山岩盆地中的岩石地层单元由下至上可分为早白垩世火山岩套(Klv)、永康群(K1-2)和金衢群(K2)。本文对这些地层中的夹层火山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和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1)早白垩世火山岩套的形成时代为136-129Ma;(2)永康群可划分为上、下2个火山-沉积组合,下火山-沉积组合包括馆头组和朝川组,其形成于124-112 Ma;上火山-沉积组合以方岩组为代表,其形成于104-91Ma。(3)金衢群沉积于91Ma之后。断层滑动矢量与古构造应力场反演资料表明,华南东部在白垩纪到古近纪时期,盆地经历了三个伸展-挤压旋回的构造演化过程:第一、二旋回分别发生于早白垩世(124-112Ma)和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104-91Ma),古构造应力场均以NW-SE伸展和NW-SE挤压的交替出现为典型特征。第三构造旋回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古构造应力场以N-S伸展和NE-SW挤压为特征。NW-SE伸展事件控制了盆地的初始张开、断陷和沉积物充填,其动力学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因俯冲板片后撤(roll-back)诱发的弧后扩张作用有关。NW-SE挤压事件导致盆地的构造反转,下白垩统普遍褶皱,并形成区域角度不整合面,其形成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俯冲板片的几何学变化或陆缘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N-S伸展事件控制了晚白垩世盆地的张开、断陷与沉积充填,与新特提斯构造域板块俯冲诱发的弧后扩张有关; NE-SW挤压事件引发了盆地再一次的构造反转。造成区内盆地的整体抬升和新生代地层的缺失,其动力学成因与新特提斯构造域印度-亚欧大陆碰撞作用相关。华南东部白垩纪盆地伸展-挤压事件的幕式交替记录了古太平洋和新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对华南大陆的交替影响和复杂的陆缘板块动力学过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全忠;;虾拉沱盆地性状与地震[J];四川地震;1987年03期
2 陈国达;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3 戴苏兰,刘树根,赵永胜,赵泽江,高芳珍,吴世林,牟凤荣;云南保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1998年02期
4 王新民,李相博,郭彦如;改造型盆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J];河南石油;2002年04期
5 王海然;赵红格;乔建新;高少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边界恢复[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4期
6 朱夏;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1期
7 郑荣椿;云南昭通第三纪褐煤盆地成因的探讨——对“岩溶侵蚀盆地”成因的异议[J];中国岩溶;1985年Z1期
8 王发宁;江西周田盆地成盐地质条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6年02期
9 万静萍,马立祥,周宗良,张印斋;变形盆地沉积相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年04期
10 龙汉春;以中原地区为例论华北中新生代地洼盆地的构造类型及其控油气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7年04期
11 李金良;张岳桥;柳宗泉;任凤楼;徐佑德;;胶莱盆地改造作用与油气保存条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12 吴尚■;曾昭璇;;广东砰石红色盆地[J];地质论评;1948年Z2期
13 刘迅;;关于湖南南部和广东北部紅色盆地的几点意見[J];地质科学;1959年01期
14 M.A.Fisher;张金源;;阿拉斯加诺顿盆地的石油地质[J];海洋地质译丛;1983年04期
15 张渝昌,秦德瑜,丁道桂,陆国新,单翔麟,徐旭辉;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和油气关系的若干初步认识[J];石油实验地质;1989年03期
16 单昌昊;郑绵平;;青海大、小柴旦盐湖盆地沉积亚环境探讨[J];地质论评;1990年03期
17 乌尔坤别克;东昆仓山库木库勒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的初步探讨[J];干旱区地理;1992年02期
18 郭秀蓉;武强;邱燕;苏明;;南海曾母盆地南部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4期
19 张英利;孟庆任;;燕山构造带中段早白垩世盆地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4期
20 李三忠;索艳慧;刘鑫;戴黎明;余珊;赵淑娟;马云;王霄飞;程世秀;安慧婷;薛友辰;熊莉娟;曹现志;许立青;;南海的盆地群与盆地动力学[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明;叶杰;刘家军;顾雪祥;;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以右江盆地为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柳益群;韩作振;冯乔;邢秀娟;樊爱萍;杨仁超;;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忠;;中国的盆地动力学——21世纪开初十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4 李国栋;申少宁;;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气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5 刘建明;谭俊;储雪蕾;刘伟;陈旭瑞;;沉积盆地中的成油与成矿:盆地流体作用的两个方面[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吴浩若;;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构造古地理及其有关油气前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赵俊峰;刘池洋;喻林;;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的迁移及其地质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麦昌荣;;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中心探讨及其找油气前景[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第11-12号)[C];1994年
9 王立飞;张莉;曾祥辉;;礼乐盆地沉积特征研究[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顾雪祥;李保华;付绍洪;徐仕海;董树义;;右江盆地成矿-成藏流体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盆山耦合与风尘沉积[D];南京大学;2014年
3 张雪;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4 宋鄂平;青藏高原中部改则盆地沉积地层的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5 胡丽沙;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系-三叠系沉积记录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6 李双庆;中国东北地区晩中生代典型盆地火山作用及沉积物源演化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赵德军;思茅盆地东南缘与哀牢山构造带的盆地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9 宋鹰;松辽盆地裂后期构造反转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10 陈建平;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昊祉;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胡骁;基于遥感和高精度DEM数据的鹤庆盆地活动构造识别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梁霄;茂名盆地晚中生代沉积记录与古南海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立军;青海共和盆地下—中三叠统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朱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章朋;胶莱盆地白垩系底部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陈玉良;鄂尔多斯盆地盒8期原型盆地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朱国胜;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分析及有利油气区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9 刘志;亚诺斯盆地新生界卡沃内拉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钱劲;南美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区带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刘晓慧;松辽外围发现5个中新生代油气远景盆地[N];中国矿业报;2012年
2 江其勤 黄泽光;秦岭—大别两侧盆地勘探前景广阔[N];中国石化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