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碳化物粉末的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
【摘要】:碳化物陶瓷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种高强度、高硬度的材料。虽然碳化物陶瓷如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它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严苛的服役条件。所以受到高熵合金的启发,人们开始探索高熵碳化物的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它是由五种或五种以上金属组元和碳原子形成的单相固溶体,具有高熔点和高硬度等优良特性。目前高熵碳化物研究分为块体和粉末两种研究方向,且制备出的某些高熵碳化物有着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耐高温性能,为高熵碳化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以金属粉末、金属氢化物粉末和纳米碳粉为原料,通过熔盐辅助法制备出了三元准高熵碳化物(Ti,Ta,Nb)C粉末和四元准高熵碳化物(Ti,Ta,Nb,V)C粉末。但是在相同工艺下制备(Ti,Ta,Nb,M)C和(Ti,Ta,Nb,V,M)C(M=W,Mo,Zr)粉末时,没有制备成功。在制备三元碳化物(Ti,Ta,Nb)C粉末时,发现以Na Cl为熔盐的制备产物为Na Ta O_3、(Ti_(0.33)Ta_(0.67))O_2和(Ti,Nb)C;以KCl为熔盐的制备产物为(Ti,Ta,Nb)C;以Na Cl和KCl混合盐为熔盐的制备产物为Ta O_2和(Ti,Ta,Nb)C。同时发现过量的碳粉可以促进三元碳化物粉末的形成,降低制备成本。而且Ti、Ta、Nb摩尔比为3:1:1的(Ti,Ta,Nb)C抗氧化性能要好于等金属组元摩尔比的(Ti,Ta,Nb)C。在制备四元碳化物粉末时,发现以Ti、Ta、Nb、V为金属组元可以制备出没有杂相的四元碳化物(Ti,Ta,Nb,V)C粉末;以Ti、Ta、Nb、Zr为金属组元的制备产物为Zr O_2和(Ti,Ta,Nb)C;以Ti、Ta、Nb、Mo为金属组元的制备产物为Mo_2C和(Ti,Ta,Nb,Mo)C;以Ti、Ta、Nb、W为金属组元的制备产物为WC、W_2C和(Ti,Ta,Nb,W)C。同时发现在四元准高熵碳化物(Ti,Ta,Nb,V)C粉末中,保温时间短的抗氧化性能更好,这说明不是成分越均匀抗氧化性能越好。在制备五元碳化物粉末时,发现以Ti、Ta、Nb、V、W为金属组元的制备产物为WC、W_2C、WC_(1-X)和(Ti,Ta,Nb,V,W)C;以Ti、Ta、Nb、V、Mo为金属组元的制备产物为Mo_2C和(Ti,Ta,Nb,V,Mo)C;以Ti、Ta、Nb、V、Zr为金属组元的制备产物为Zr O_2和(Ti,Ta,Nb,V)C。总的来看,从四种金属组元到五种金属组元尽管熵增加了许多,但是产物中都出现了W和Mo的碳化物。而Zr H_2分解产生的Zr则在加热时和O反应,生成Zr O_2保留下来。另外通过熔盐辅助法制备的四元准高熵碳化物(Ti,Ta,Nb,V)C粉末的抗氧化性能要好于三元准高熵碳化物(Ti,Ta,Nb)C粉末。
|
|
|
|
1 |
徐尚呈;李博鹏;李德胜;肖爱平;刘月云;田浩;余雷;;高碳铬轴承钢中带状碳化物评定的标准讨论[J];金属热处理;2019年12期 |
2 |
钟炳文;;含硅钢中的贝茵体及碳化物[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84年05期 |
3 |
苏俊奇,孟焕紫,徐以青,葛永胜;浅析冷轧辊坯中的带状碳化物[J];大型铸锻件;2004年02期 |
4 |
S·T·基什金;G·B·斯特洛干诺夫;;铸造镍基高温合金中的碳化物强化[J];航空材料;1991年02期 |
5 |
周定远;常昆;;热处理时钒碳化物中钒的扩散[J];现代铸铁;1987年01期 |
6 |
陈国民;;残留碳化物与钢的强韧性[J];金属热处理;1981年11期 |
7 |
;你的幽默感有多高[J];可乐;2007年05期 |
8 |
吴挺;丁文红;祁聪;孙力;刘天武;潘进;张志强;;碳化物形貌对高强钢回火残余应力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21年02期 |
9 |
E.F.Ryntz;陈正德;;目测球墨铸铁中碳化物含量的参考图谱[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79年05期 |
10 |
汤福林;;常见碳化物的鉴别试验[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79年01期 |
11 |
吴佩芝;李雪缘;吴宝榕;金钦乾;;几种测定碳化物尺寸方法的比较[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82年06期 |
12 |
左毅;米振莉;李志超;李辉;;加热工艺对轴承钢连铸坯液析碳化物溶解行为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6年02期 |
13 |
马玉露;范富;徐寿军;;玉米对异常牛体碳化物磷素养分吸收利用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5年04期 |
14 |
余竹焕;刘林;张军;;碳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碳化物形貌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4年02期 |
15 |
熊博文,张军,吴振卿;碳化物对高铬铸铁高应力磨料磨损的影响[J];铸造技术;2005年10期 |
16 |
熊博文;张军;吴振卿;;碳化物在高铬铸铁高应力磨料磨损中的影响[J];铸造设备研究;2005年06期 |
17 |
班君;罗燕;王金玲;;轴承钢带状碳化物评定[J];哈尔滨轴承;2005年01期 |
18 |
徐恒钧;耐磨白口铁中球形碳化物的离子蚀刻研究[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0年05期 |
19 |
周菊秋,黄列如,谭日善,张同桂,李光辉,曾芳屏;中国钽、铌碳化物的生产和应用[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8年01期 |
20 |
晓闻;必须协力控制碳化物的排放[J];中国环境科学;199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