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耐盐菌铁还原过程中胞外聚合物的特性及作用机制

周傲  
【摘要】:由于盐度影响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并抑制它们的生长和代谢,导致含盐废水的生物处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筛选耐盐性能更强的菌株是目前含盐废水处理过程中亟需突破的研究瓶颈。本研究基于一株从海洋沉积物中筛选获得的耐盐异化金属还原菌Shewanella aquimarina XMS-1,测定了菌株生长曲线以及不同外源电子传递物对菌株铁还原性能的影响以考察其铁还原特性,研究不同盐度条件下该菌株的Fe~(3+)还原能力、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及组成等特性。并进一步结合光谱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希瓦氏菌EPS对Fe~(3+)还原过程的影响及其主要作用机制。最后研究了单独的希瓦氏菌XMS-1 EPS在不同氧化还原状态下对Fe~(3+)还原的作用。具体研究如下:(1)希瓦氏菌XMS-1对Na Cl的最高耐受浓度可达5 g/L,Fe~(3+)还原过程在盐度为1%~4%时得到促进,而在盐度高于5%时则受到抑制,过高盐度会抑制XMS-1的生长,导致Fe~(3+)还原率下降,其中3%盐度下Fe~(3+)还原率最高可达44.1%,相对于对照组增加了2.18倍;3%盐度条件下菌EPS产量增加,表明XMS-1在高盐环境中会分泌更多的EPS来保护细胞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添加外源电子穿梭体可以显著提高希瓦氏菌的还原能力,其中蒽醌二磺酸钠(AQDS)可以最大程度上促进希瓦氏菌铁还原,AQDS浓度越高,Fe~(3+)的还原率越高。(2)多种光谱分析表明,EPS中色氨酸和酪氨酸类蛋白在Fe~(3+)还原过程中峰强减弱,与EPS中蛋白含量变化趋势相同,表明两种蛋白类物质参与了Fe~(3+)还原过程。结合二维相关光谱(2D-COS),发现色氨酸类蛋白先发生变化且变化显著,在Fe~(3+)还原过程中作用更强。EPS中含有羧基、羟基、氨基和羰基等金属离子氧化还原功能基团,主要是含O-和N-基团的类物质参与了Fe~(3+)还原的过程,其中蛋白类的酰胺基团起主要作用。添加AQDS后,EPS中蛋白的酰胺Ⅲ和色氨酸的含量增加,证实AQDS能促进XMS-1蛋白的合成来促进Fe~(3+)的还原。(3)EPS可以作为电子供体和电子转移介质影响铁的氧化还原状态。原始EPS仅有较弱的Fe~(3+)还原能力,而还原EPS Fe~(3+)还原能力是原始EPS的5.2倍,希瓦氏菌XMS-1 EPS中存在细胞色素c。在厌氧条件下还原EPS与Fe~(3+)反应后,紫外-可见光谱中显示c型细胞色素恢复到氧化状态,表明电子从还原的细胞色素c转移到Fe~(3+),表明EPS中细胞色素c在EPS与Fe~(3+)相互作用过程中促进了Fe~(3+)的还原。综上所述,本文探究了高盐条件下希瓦氏菌EPS对Fe~(3+)还原过程的影响及其主要作用机制,从而为高盐废水的生物处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天宇;李会颖;谢宇;林永娟;俞婷婷;尹震宇;;海藻希瓦菌相关性感染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21年12期
2 阎俊;谢晶;;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20年05期
3 刘群;王菁;刘桐山;霍文慧;冯守明;;鲢腐败希瓦氏菌株的16S rRNA鉴定[J];水产养殖;2021年08期
4 陈加棋;;奥奈达希瓦氏菌吸收废水中铁离子的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年11期
5 沈仁豪;贾伟;张瑾;;营养物质对希瓦氏菌附着行为的影响[J];生物化工;2020年05期
6 商宝娣;杨星;李正友;张效平;;希瓦氏菌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2015年07期
7 王慧敏;朱军莉;陆海霞;仪淑敏;;茶多酚抑制腐败希瓦氏菌机理研究[J];茶叶科学;2014年02期
8 邓旗;孙力军;王雅玲;蒲月华;李振华;励建荣;;环境条件对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3年10期
9 颜世永;史宇坤;;假希瓦格■类生物生活方式探讨[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2年01期
10 王维良;;美国希瓦激光装置的新进展[J];国外核新闻;198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吕青;高建国;郭修娟;吕婕;张晓静;牟海津;;腐败希瓦氏菌对氧化三甲胺的代谢特性研究[A];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专刊[C];2012年
2 皇甫露露;冯坤;;肉桂精油对腐败希瓦氏菌的失活作用及机理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22年
3 刘亮军;张冉;杨峻乙;丁洁;李秋莹;王莉丽;孙彤;励建荣;;丁香酚/硅藻土改性超双疏水性聚氨酯薄膜的制备及其对三文鱼鱼片的保鲜性能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八届年会摘要集[C];2022年
4 赵婷;邱峥辉;蔺存国;胡芳铭;郑纪勇;;海藻希瓦氏菌对316L的腐蚀行为研究[A];2020第七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暨2020第一届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与设施服役安全大会摘要集[C];2020年
5 李秋莹;于昕睿;朱金帅;孙彤;励建荣;;ε-聚赖氨酸盐酸盐与没食子酸对水产品腐败希瓦氏菌的协同抑制作用[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摘要集[C];2020年
6 钱韻芳;程颖;谢晶;赵勇;杨胜平;;低温胁迫下腐败希瓦氏菌适冷机制及其与腐败代谢产物相关性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摘要集[C];2020年
7 杨胜平;钱韻芳;程颖;章缜;赵勇;谢晶;;低温对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及其细胞膜脂肪酸代谢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8 王博;许玫英;孙国萍;;脱色希瓦氏菌(Shewanella decolorationis)S12在不同偶氮染料浓度下脱色时所表达的膜蛋白的二维凝胶电泳分析[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应琪;李太武;苏秀榕;李晔;;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腐败希瓦氏菌[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范伟国;孙舒;孙科;向武;严森;;pH对Shewanella putrefaciens CN32异化还原NO_3~-/NO_2~-和N_2O释放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1 侯伟峰;谢晶;蓝蔚青;朱军伟;林永艳;;植酸对腐败希瓦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机理[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2 蓝蔚青;谢晶;侯伟峰;汪聪;;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机理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3 方云;许玫英;陈杏娟;孙国萍;;脱色希瓦氏菌S12功能组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A];广东省遗传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4年
14 谢金秋;戴珂;黄巧云;;胞外聚合物(EPS)对土壤矿物-希瓦氏菌还原Cr(Ⅵ)的影响[A];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5 李嘉琦;徐大可;王福会;;海藻希瓦氏菌对纯钛在海洋环境下腐蚀机理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C];2019年
16 赵二科;冯立芳;朱军莉;施永清;;波罗的海希瓦氏菌TMAO还原酶基因簇的克隆和序列分析[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7 匡晓琳;刘斌;彭亮;;蓝藻胞外聚合物在高岭土-水界面对铜的吸附行为和机制[A];第七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8 彭亮;戴瑶;李智义;;不同粒径的载镉高岭土对水网藻中金属分布的影响[A];第七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9 钱定康;耿梓倩;戴昆;曾建雄;张放;;结构性胞外聚合物的生物降解与强化污泥产甲烷机制[A];2021年全国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21年
20 钟怡江;文华国;陈洪德;刘磊;陈安清;王兴龙;王志伟;白璇;;胞外聚合物在蓝细菌钙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2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刘金香;奥奈达希瓦氏菌铀(Ⅵ)还原能力的增强机制及应用基础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2 林童;希瓦氏菌碳源谱扩大和电化学性能增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9年
3 程磊;希瓦氏菌对电子受体的趋化机制和基因调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
4 连英丽;电子受体对脱色希瓦氏菌代谢的全局性调控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5 杨晨辉;碳点的萘钠法合成及其光学性质与生物产电[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年
6 安杜德(ABDELKADER MOUSTAFA MOHAMED ABDELKADER);含铁矿物和腐殖酸对希瓦氏菌MR-1还原Cr(Ⅵ)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21年
7 王玲玲;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光散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李光玉;深海热液区铁还原微生物及其铁还原机制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9 佟晓林;提高卫星微波遥感海面盐度反演精度的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罗小峰;长江口水流盐度数值模拟[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3年
11 周博天;海面盐度多源遥感协同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2 徐朝;基于机器学习的海面盐度遥感反演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3 张雯;冰鲜大黄鱼腐败菌的分析与生物保鲜剂的开发[D];福州大学;2014年
14 鲍森亮;基于多源信息的卫星盐度产品质量控制和热带印度洋三维温盐场重构[D];国防科技大学;2021年
15 易维洁;碳源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特征和铁还原菌多样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6 殷晓斌;海面风矢量、温度和盐度的被动微波遥感及风对温盐遥感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傲;耐盐菌铁还原过程中胞外聚合物的特性及作用机制[D];合肥工业大学;2022年
2 孔祥义;脱色希瓦氏菌铁还原性能及对偶氮染料[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年
3 张晓静;腐败希瓦氏菌代谢氧化三甲胺相关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谢金秋;胞外聚合物对土壤矿物—希瓦氏菌还原Cr(Ⅵ)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5 韩萍萍;铁/锰氧化物-希瓦氏菌互作界面Cr(VI)的还原[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6 张洁;丙酮丁醇梭菌/希瓦氏菌共培养强化丁醇发酵体系[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7 吴贤;聚核黄素修饰电极界面增强希瓦氏菌双向胞外电子传递及其初步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8 郭沐晗;基于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降解酶解析腐败希瓦氏菌对副溶血弧菌毒力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8年
9 汪丹;腐败希瓦氏菌分离稀土材料中的杂质[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10 黄建福;希瓦氏菌铁还原和胞外电子传递的转录组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11 潘婷婷;腐败希瓦氏菌介导合成纳米材料及其催化还原硝基苯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12 贾娟琴;乌兹别克斯坦世界遗产伊钦卡拉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年
13 王桂洋;壳聚糖对希瓦氏菌生物被膜抑制和清除作用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14 刘向;希瓦氏菌高导电生物膜的设计构建[D];天津大学;2020年
15 张亚萍;腐殖质对U(Ⅵ)的吸附与腐殖质/腐败希瓦氏菌还原U(Ⅵ)的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16 郑旭升;希瓦氏菌对铬(Ⅵ)污染水体和土壤的修复[D];北京化工大学;2020年
17 郭俸钰;芳樟醇对荧光假单胞菌和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机理研究[D];海南大学;2021年
18 李标;聚乙烯醇包埋奥奈达希瓦氏菌还原铀的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19 赵二科;大黄鱼源希瓦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菌株致腐能力差异机制初探[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20 修艳辉;鱼源腐败希瓦氏菌生长动力学及碳源代谢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周翰博;中乌文保合作让希瓦古城重焕生机[N];人民日报;2020年
2 中国基金报记者 赵婷;希瓦资产梁宏:一九行情是长期趋势[N];中国基金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陈璐;中乌合作,“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N];中国文化报;2022年
4 记者 吴俊;习近平主席特使李金早与汤加首相阿基利西·波希瓦举行会见[N];中国旅游报;2015年
5 文宣;推动中乌文化合作迈上新台阶[N];中国文化报;2016年
6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为在大海中搏击调制适宜“盐度”[N];文汇报;2018年
7 记者 高刚;北方耐9‰盐度水稻种植试验取得重大突破[N];辽宁日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