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基药用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
【摘要】:
本论文首先借助电导值、相体积和表观现象的变化研究了单一稳定的三元W/O型淀粉微乳液。利用所得到的W/O型淀粉微乳液作为微型反应器,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出淀粉纳米粒,并借助透射电镜的表征研究了各制备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淀粉纳米粒的粒径及粒度分布主要受微型反应器的界面强度控制,而影响界面强度的因素主要是R值(即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值)及淀粉液浓度。通过控制R值和淀粉液浓度可以制备粒径及粒度分布可控的淀粉纳米粒,从而使淀粉纳米粒可望开发为靶向药物载体。
另外,本论文研究了用水溶液作为反应环境制备亲水性淀粉微凝胶,研究得到表面活性剂含量、淀粉液浓度及交联反应的转化率是影响淀粉微凝胶形成的主要因素。进一步通过均匀设计逐步回归法得到了制备平均粒径较小、粒度分布窄的淀粉微凝胶的优化工艺条件和预测定量方程。借助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光折射等技术的表征,发现所制备的淀粉微凝胶具有微孔网络结构和环境敏感性,而且相体积转变温度(T_c)约37℃,所制淀粉微凝胶的这些优越性可望作为靶向药物载体。
最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以疏水性小分子药物舒必利为模型药物,对所制备的淀粉纳米粒的载药性能进行了评价,发现淀粉纳米粒包埋载药的包封率可达到96.87%,吸附载药的包封率达到87.63%,淀粉纳米粒对舒必利的载药机理主要是吸附机理。这种载药淀粉纳米粒的体外整个释药过程分为快速释放相和缓慢相,释放规律符合双指数双相动力学方程,释药特点符合缓释药释放原则,即先有冲击量,后有维持量,具有一定缓释性。
|
|
|
|
1 |
贾淑颖,穆国平,任树林;果蔬中还原糖、蔗糖和淀粉的快速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J];食品与发酵工业;1983年02期 |
2 |
朱瑞;CS型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应用[J];精细化工;1987年06期 |
3 |
荆莉;国内外玉米深加工概况[J];精细化工;1987年06期 |
4 |
;为什么[J];中国食品;1988年03期 |
5 |
唐克;潘良;;用红苕作原料精制淀粉[J];今日种业;1989年06期 |
6 |
李毅,杜云,罗公缘;适用于农村的小型淀粉气流烘干设备选型[J];食品科学;1991年01期 |
7 |
赵荒;农作物茎秆、皮壳制淀粉技术[J];黑河科技;1994年01期 |
8 |
李云政,张振江,李海,刘严强;淀粉与合成树脂共混物特性研究[J];塑料;1996年02期 |
9 |
张如宝;造纸工业与变性淀粉[J];湖北造纸;1997年03期 |
10 |
李谊,石坚,郁增舜;完全降解性淀粉塑性材料的研究[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7年02期 |
11 |
昌义;姜鲲;;以粮食为原料的一次性生物降解餐具的制造方法[J];适用技术市场;1997年01期 |
12 |
曾祥成,刘白玲,李坤福;高速搅拌对淀粉/聚乙烯醇共混物薄膜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6期 |
13 |
印万忠,孙传尧;淀粉及其与Pb~(2+)对硅酸盐矿物抑制和协同抑制作用的晶体化学分析[J];矿冶;1999年01期 |
14 |
朱颖先,李瑶君,陈大俊;基于天然高分子的纤维材料进展[J];金山油化纤;2001年02期 |
15 |
孙义章;蚕豆淀粉生产中废弃物的回收[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1年10期 |
16 |
李文涛,唐颂超;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J];上海塑料;2002年01期 |
17 |
吕彦杰;轮胎新填料——纳米级淀粉聚合物[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09期 |
18 |
胡飞;粉体机械力化学与淀粉微细化发展概况[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3年06期 |
19 |
李云雁;淀粉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2004年06期 |
20 |
戴文琪,涂克华,王利群;聚乙二醇对淀粉原位熔融接枝聚乳酸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