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研究

贾志海  
【摘要】: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主要由泥质、砂质灰岩和白云质灰岩构成,厚度40—70m。该组地层出露完整、沉积类型多样,含有丰富的叠层石礁体、宏体藻类和疑源类化石,并有宏体蠕虫状化石发现,是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想对象。 本研究通过对九里桥组事件沉积、露头层序地层、古生物、叠层石礁体和沉积地球化学等的研究,深入探讨该组沉积期环境的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特征,为丰富新元古代古生物学、地球早期生命探索、沉积学和环境科学理论提供新的证据和信息。 根据九里桥组的岩性特征、事件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的产出特征以及不同露头的对比等,将该组划分为下部含臼齿脉体泥质、砂质灰岩段(厚13—18m)、中部叠层石灰岩段(厚19—62m)和上部含宏体化石砂质灰岩段(厚7—10m)三部分,为该组的其它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同沉积类型的产出特征表明,该组沉积期经历了早期较强的地震活动、中期频繁发生的海洋风暴活动和最大海泛事件、晚期的环境突变事件和海平面下降等。该组沉积早期,强烈的地震活动对造叠层石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毁灭性破坏作用。风暴沉积类型的变化特征表明,该组沉积期风暴活动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沉积早期的风暴偶发期、沉积中期的风暴频发期、减弱期和沉积晚期的风暴平静期四个阶段,在剖面上可划分出5个特征明显的风暴沉积旋回。风暴活动由盛到衰的过程与该组叠层石礁体由小变大、微体浮游生物和宏体化石记录由少增多的过程相对应,这种现象表明频繁发生的风暴活动对这一时期区域性生物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对造叠层石生物的影响远比对其它类型的宏体和微体生物的影响要弱。 采用浸解法,辅助以切片的分析方法,首次从该组中上段碳酸盐岩样品中收集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疑源类化石,包括Acanthomorphitae(棘刺亚类)、Herkomorphitae(网面亚类)、Pteromorphitae(翼环亚类)、Nematomorphitae(线形亚类)、Sphaeromorphitae(球形亚类)和多细胞植物碎片等在内,共17个形态属、15个种和13个未定种。这些疑源类化石具有青白口纪—震旦纪过渡时期的特征,生物地层意义突出。对比研究表明,该组沉积期微体浮游生物生长发育非常繁盛,反映了微体浮游生物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宏体古生物化石的埋藏、分布状况、叠层石礁体的产出特征、疑源类化石的分布特征表明,大量的宏体生物、微体浮游生物和造叠层石生物共同组成了该组沉积时期较为复杂的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的生物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生存竞争现象,并可能导致了食物链的中断,从而在九里桥组上段出现了含宏体生物化石层与含疑源类化石层间隔分布的特征。 该组自下而上,叠层石单体形态的变化趋势为:块茎状、破碎且具分叉的短柱状——完整且不具分叉的长柱状——基本完整的短柱状、块茎状;叠层石礁体的变化趋势为:透镜状、小型丘状——大型丘状——透镜状。根据这些特征将该组沉积期叠层石礁体划分为 风暴环境型礁体、海进环境型礁体和海退环境型礁体三种类型,区分出8个叠层石造礁旋 回,指示了造叠层石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过程。风暴活动对造叠层石生物的造礁活动具 有破坏和促进的双重影响作用,海进过程对造叠层石生物的造礁活动较为有利,但海水的 突然加深则对其具有较大的影响并终止其造礁活动,海退过程对造叠层石生物的造礁活动 总体上较为不利。 九里桥组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元素含量变化特征表明,该组沉积期淮南地区处于浅海 环境,并经历了海水由浅—深—浅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分析表明,宏体生物比较适合 在陆源碎屑供给充足的较浅水域生存繁衍,造叠层石生物能够在潮汐带深度不同的水域生 存繁衍,其繁盛的生长活动对非碳酸盐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并对Mg、Sr、Ba、 Mn、Ti等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积具有波动性影响。 C、O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九里桥组碳酸盐岩为未受淡水影响的正常海相沉积,后生 成岩作用对该组碳酸盐岩的C、O同位素组成影响较小。该组沉积时期古海水温度在6.5℃ 一22℃之间变化,与该时期古纬度分析基本吻合。该组沉积期碳酸盐岩C同位素组成变化 特征与海平面变化具有相关关系,6’3c值具有伴随海平面升高而增大,伴随海平面下降而 减小的变化趋势。 该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海水较浅的缓斜坡环境,根据风暴沉积旋回、叠层石造礁旋 回和海绿石凝缩层沉积旋回等和其它露头层序地层特征,为该组划分出巧个副层序,它们 分别代表了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的沉积,并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海 进—海退旋回。 在该组沉积期有大量的宏体、微体浮游生物和造叠层石生物生存繁衍,宏体后生动物 在该组沉积晚期也开始出现,它们分别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留下了化石记录。对化石保存 特征以及沉积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表明,不同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造叠层石 生物能对该组沉积时期的环境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其它类型的生物对环境则具有较强的选 择性和依赖性。 关键词:碳酸盐岩,事件沉积,叠层石礁体,生物活动,沉积环境,新元古代,九里桥组, 淮南地区 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林华;桂和荣;贺振宇;;皖北灵璧地区新元古代灰岩的稀土元素特征[J];稀土;2010年06期
2 陈松;桂和荣;孙林华;贺振宇;马艳平;;皖北新元古代砂质灰岩地球化学特征[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钱迈平,袁训来,徐学思,胡杰,厉建华;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叠层石组合[J];古生物学报;2002年03期
4 严贤勤;孟凡巍;袁训来;;徐淮地区新元古代九顶山组燧石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6年03期
5 刘芊;陈多福;冯东;;新元古代帽碳酸盐岩中帐篷状构造的成因[J];地学前缘;2007年02期
6 何明华;喻美艺;王约;袁良军;赵元龙;黄隆辉;;黔东北及邻区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岩相古地理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年01期
7 姚超美;;海州—大悟地区含磷地层的时代归属及磷矿找矿方向[J];化工矿产地质;2007年01期
8 旷红伟;金广春;刘燕学;;吉辽地区新元古代臼齿构造形态及其研究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S2期
9 贾志海;洪天求;王伟;;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叠层石成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古生物学报;2008年01期
10 张雷雷;张丽萍;胡玉玲;;吉辽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形成时代及地层划分对比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10年07期
11 旷红伟;柳永清;彭楠;刘丽军;;辽东大连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学前缘;2011年04期
12 李佐臣;裴先治;刘战庆;李瑞保;丁仨平;张晓飞;陈国超;刘智刚;陈有;王学良;;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13 熊家镛;;云南东部中—新元古代地层界线的厘定与对比[J];云南地质;1993年01期
14 郑庆道;松嫩地块北缘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1年02期
15 陈鹏,徐备,郑海飞;“雪球”假说与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冰川事件[J];新疆地质;2004年01期
16 王涛,张宗清,王晓霞,王彦斌,张成立;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强变形同碰撞花岗岩与弱变形脉体锆石SHRIMP年龄限定[J];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17 孙淑芬;;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疑源类(英文)[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5年03期
18 刘文中;;川西同德麻粒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年02期
19 黄晶;储雪蕾;张启锐;冯连君;;新元古代冰期及其年代[J];地学前缘;2007年02期
20 王星;杜占美;管波;曹守林;张涛;;北祁连冷龙岭新元古代火山岩的发现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大地构造意义[J];陕西地质;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立君;张卫华;高慧;杨瑞东;;贵州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底部碳酸盐岩帽沉积地球化学特征[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贾志海;洪天求;郑文武;;皖北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事件及其影响[A];《地质古生物遗迹保护,现代生物、人与自然和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高林志;耿树方;;亚洲中部及邻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成矿沉积环境的探讨[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4 张传林;王爱国;叶海敏;郭坤一;董永观;;塔里木西南缘新元古代超大陆(Rodinia)裂解的证据—新元古代辉绿岩及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贾志海;洪天求;;新元古代九里桥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地质古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报告(摘要)汇编[C];2004年
6 张启锐;储雪蕾;;湘黔桂地区新元古代冰川沉积特征与江口冰川模式[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周继彬;李献华;葛文春;;桂北-湘西新元古代火成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储雪蕾;黄晶;冯连君;;华南新元古代江口冰期新的U-Pb年龄限制[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洪天求;贾志海;;新元古代九里桥组叠层石礁体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地质古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报告(摘要)汇编[C];2004年
10 周传明;袁训来;肖书海;;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酸盐化化石生物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志海;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2 邱啸飞;神农架地区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其对华南克拉通演化的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朱维光;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背景——以盐边高家村杂岩体和冷水箐101号杂岩体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4 林广春;川西新元古代岩浆岩的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刘自亮;燕山中东部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及臼齿碳酸盐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李传顺;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7 苏犁;中国中西部几个新元古代镁铁、超镁铁岩体研究及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制约[D];西北大学;2004年
8 张璞;福建漳州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周继彬;桂北—湘西新元古代镁铁质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10 陈志宏;秦岭造山带东部新元古代热—构造事件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辉;豫西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王永莉;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油页岩特征及成矿规律[D];吉林大学;2006年
3 时国;贵阳花溪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4 单莉莉;四川剑门关景区沉积相及成景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杨帆;昆阳磷矿沉积环境与矿床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婷;扬子陆块北缘碑坝—西乡地区新元古代构造—岩浆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邱欣卫;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凝灰岩夹层特征和形成环境[D];西北大学;2008年
8 齐升吉;福建第四纪红土成因及沉积环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秀玲;海南岛东寨港全新世以来沉积环境与历史地震事件的沉积记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王恒波;北仑河口钻孔沉积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建海 记者 许晓楠;8位大学生“激情创业黑石礁”[N];大连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郭新秋;“牛人”田大妈:用智慧经营人生[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年
3 慈琼 记者 谷国强;黑石礁公园海滨亟待整治[N];大连日报;2006年
4 朱振国;辽宁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训练中心”[N];光明日报;2005年
5 记者 李枝宏;“蓝天碧海绿地”工程硕果累累[N];大连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遆红;杨君德:将“环保维权”进行到底[N];辽宁日报;2008年
7 丁雷;快乐书写 打开素质教育另一扇门[N];大连日报;2008年
8 山西煤田地质局114队 安俊元;山西赵庄勘探区山西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N];山西科技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侯永锋 张福俊;政府无偿资助 大学生激情创业[N];辽宁日报;2005年
10 王长林 记者 许晓楠;拆除违章临建 体现亲情执法[N];大连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