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研究

梁祥君  
【摘要】:在现代高技术、快变的市场环境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科技环境下,创新已经突破了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向商品化递进的线性反馈模式,突破了原有的组织内行为范畴,形成了一种新的共生型的网络化模式,科技创新成为一种“超主体”和“跨组织”的社会过程,成为一个多源驱动并由多种社会角色参与和合作的网络化展开过程。因此,我国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集成多方面的创新资源和能力,通过网络化、虚拟化等方式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联盟、虚拟创新联盟等网络合作创新组织。 高校科技创新联盟和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联盟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合作创新网络组织体,能突破单个规模和能力对科技创新的限制,分散创新成本,缩短研发时间,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率;更为重要的是能通过各组织间的优势互补,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一个完整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应该是一条由“创新团队——单个高校创新体系——小创新联盟——大创新联盟——高校创新体系”的渐进发展之路。因而高校创新联盟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起着连接、协调与过渡的重要作用,促进上下联动、滚动发展,这种不断集成扩大、分步实施的办法,既符合我国的当前财力、发展水平等实际,又能夯实基础,避免跨越太大、操之过急而“欲速则不达”。在我国坚持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上,建设并发展网络化、一体化、生态化、开放型、现代化的高校科技创新联盟和体系将是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方向。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联盟和体系进行研究是重要的和必要的,同时,对于创新理论的完善以及现实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到目前为止,高校科技创新联盟和体系的研究中,以创新团队、单个和整个高校创新体系为研究内容的居多,同时也不乏对企业技术联盟的研究,但研究高校创新联盟的却很少;而高校创新联盟在全国高校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没有这种联盟,没有联盟在中间的连接、协调与过渡,单个高校的创新体系就难以有效整合、集成并直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全国高校创新体系。同时,高校创新联盟内的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投资,又有利于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在联盟向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使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也得以加强。因此如何构建与管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联盟,并通过联盟的网络化和外部协同顺利地向创新体系发展,成为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一个很重要也是急需研究解决的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这种现实情况,重点研究高校创新联盟、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与管理及两者的 相互关系。 整体结构上,本文正文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1章)是基本概念和基本 理论的阐述,第二部分(第2、3、4、5章)是对高校科技创新联盟与体系的运作策 略及运行机制的研究,包括总体机制和具体运行中资源问题、虚拟化运作问题和决策 支持系统的运作支持问题,第三部分(第6、7章)是高校科技创新联盟与体系的内 外部协同问题的研究。另外,最后还对各章节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 相关建议。 本文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出了一条由“创新团队—单个高 校创新体系—小创新联盟—大创新联盟—高校创新体系”的渐进发展之路。 (2)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联盟与体系的网络化、一体化、生态化、开放型、现 代化的发展方向/目标,并论述了实现途径和方法。 (3)将生态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入高校科技创新联盟与体系的建设,并运 用全要素优化配置和持续优化聚合理念进行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将网络组织、虚拟组织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并运用于高校科技创新联 盟,提出了网络化、虚拟化的实现过程及相关管理方法。 (5)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和Multi一Agent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能有效地为高 校科技创新联盟提供各种决策的支持。 (6)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联盟与体系通过内外部协同,突出政府的重要作用, 以解决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市场失效”和“系统失效”问题。 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对高校创新联盟和体系的发展探索,有不少方面的 内容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完善,另外还有很多问题尚未得到研究和解决。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校创新联盟高校创新体系网络组织虚拟创新联盟 合作创新创新协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端玲;;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2 张琳;施建军;;网络组织演化中的企业创新合作博弈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3 李兴江;肖锋;;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培育的技术创新机制分析[J];兰州学刊;2009年06期
4 吴应宇,赵震翔;关于信息时代的企业理论与虚拟企业的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孙国强;网络组织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功能分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01期
6 潘旭明;网络组织的演进及运行机制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7 刘菊;;网络组织:提高企业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8 栾晓梅;;网络组织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表现及成因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年S5期
9 陈得文;陶良虎;;基于网络的湖北装备制造业集群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网络型的管理制度[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86年01期
11 董立民,郭化林;多校区大学管理与网络组织[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2 袁付礼,喻红阳,吕鑫;现代企业的竞争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05年03期
13 王婉珍;;产业集群——一种嵌入性网络组织[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4 阎海峰,鲁直;社会资本:认识网络组织的一个新视角[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5 杨睿;;产业集群组织形态与运行机理的经济学分析[J];求索;2007年03期
16 张育勤;;禁毒教育网络组织初探[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7 李彬;陆志高;;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创新[J];考试周刊;2009年01期
18 闫莹;李敏强;;组织演化的复杂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9 李俊梅;;网络组织风险传导机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年S2期
20 张利;黄向军;;高校学生网络组织“好友型”管理办法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守信;;依靠科技创新 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A];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2 王守信;;依靠科技创新 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3 刘业翔;;科技创新中最新科技信息的获得——简介互联网上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吴国庆;;浙江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选择[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5 陈健生;;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地方政府职能定位[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永民;刘永泉;杨合冉;王义平;庞洪庆;;实施五大创新工程 争创一流杂交棉制种企业[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朱福兴;上官敬芝;李惠娟;;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8 朱玉春;郭江;;陕西果业科技进步率的测定与分析:1995~2002年[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6年
9 刘大跃;王衡;;构建淮海科技奖励创新平台 提升区域医药科技成果质量[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10 许长志;王杰;孙丽艳;;大型煤炭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资源节约管理[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祥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2 许广;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与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乔章凤;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刘丽萍;复杂系统环境下中国企业合作创新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刘荣;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的识别、传导与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眉;中国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知识扩散与合作创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金星;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伍玉林;黑龙江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余海晴;组织间合作创新价值创造与分享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刘红峰;两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泾溧;基于嵌入视角的网络组织负效应形成机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武全;网络组织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3 周艳春;论网络组织及对我国企业经营运作的启示[D];西北大学;2003年
4 王彩霞;网络组织核心企业网络能力与网络组织运行效率关系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5 游月琴;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熙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7 薛会平;迈普DDN设备网络工程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8 常峰;企业间网络组织治理幅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田慧芳;成员间沟通满意度与网络组织运行效率关系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郭文军;TEC公司台式离心机产品研发的合作行为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熊燕;合作创新 任重道远[N];云南日报;2009年
2 ;合作创新 加强转化 重点突破 引领跨越[N];贵州日报;2011年
3 刘志强;合作创新[N];科技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郭涛;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创新 应对危机挑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5 记者 刘海涛 通讯员 张成亮;泌阳:科技创新农民受益[N];河南日报;2008年
6 通讯员 刘厚珉 记者 王富刚;单县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产业基地[N];菏泽日报;2008年
7 记者 王言 实习生 徐金华;我市科技创新“点土成金”[N];焦作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周君彦;写好科普惠农大文章[N];科学导报;2009年
9 杨骏;科技创新是克服经济危机突破口[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10 本报通讯员 宫宇;科技创新助推梁山经济提速[N];济宁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