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凝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摘要】: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液分离效果,而生物絮凝是影响固液分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良好的生物絮凝可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从而不仅取得较好的出水水质而且使后续污泥处理处置费用降低。因此,生物絮凝法引起广泛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小试、中试和间歇式实验对生物絮凝法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同步培驯法进行污泥的培养与驯化,一周后,污泥基本成熟,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曝气量100L/h,回流比30%,氧化时间2h,絮凝时间30min,污泥龄6d为生物絮凝工艺的优化参数。
中试反应器经过一个月的稳定运行,取得良好的絮凝效果,对COD、SCOD、NH_3-N和PO_4~(3-)-p的去除率分别为70%、40%、15%和40%左右。
污泥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平衡模型的研究表明:增加污泥浓度和进水有机物浓度有利于提高好氧和厌氧污泥的吸附性能;温度增加时,好氧污泥和厌氧污泥的吸附性能下降;好氧污泥和厌氧污泥对污水中有机物的吸附在15min时基本达到平衡;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好氧污泥的吸附性能强于厌氧污泥。在好氧和厌氧污泥的吸附过程中,颗粒内扩散是污泥吸附的主要限速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限速因素。好氧和厌氧污泥的假二级反应模型比一级、二级反应模型更适合描述污泥的吸附过程。Langmuir和Freundlich的吸附平衡方程都适合描述厌氧和好氧污泥的吸附平衡过程。
|
|
|
|
1 |
侯世全,杨德伟,宋晓明,陈方荣,吴刚,张汉英,李克皋;化学-生物絮凝联合处理生活污水模型试验[J];铁路技术创新;2003年01期 |
2 |
王洪;李海波;孙铁衍;;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回用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J];生态环境;2008年02期 |
3 |
张杰;刘年丰;姚瑞珍;周国胜;;两级A/O工艺中除磷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11期 |
4 |
张智;杨华仙;张晓卫;浦军毅;;生活污水的好氧反硝化研究[J];生态环境;2006年05期 |
5 |
邱兆富;周琪;侯红娟;李风亭;;新型硅系混凝剂用于污水除磷[J];工业水处理;2008年03期 |
6 |
马勇;王淑莹;曾薇;彭永臻;周利;;A/O生物脱氮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中试(一)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
7 |
王建龙;彭永臻;王淑莹;;污泥龄对A~2/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J];环境工程;2007年01期 |
8 |
郭远凯;黎松强;吴馥萍;;改良Bardenpho工艺同步脱氮除磷处理小区生活污水[J];水处理技术;2008年10期 |
9 |
李德豪;侯琳;周如金;刘勇弟;陈敏东;;新型一体化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研究[J];现代化工;2008年10期 |
10 |
杨柳;左宁;;LSP&PNR污泥减量工艺的污泥特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31期 |
11 |
郭瑾;张静蓉;尚会来;唐旭光;彭永臻;;SBR生物反应器出水溶解态有机物性质特点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
12 |
贾宪;大力推广中水技术解决我区城市缺水状况[J];新疆环境保护;1995年01期 |
13 |
李峥,龚德明;黄山风景区的生活污水处理[J];环境工程;1996年02期 |
14 |
刘长威;生活污水净化设备的引进与中水利用开发[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15 |
杜晓伟,汤晓东;组合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J];医药工程设计;1996年05期 |
16 |
杨振喜;山西铝厂污水资源化问题探讨[J];给水排水;1997年10期 |
17 |
贾慧琍,吴怀兆;活性污泥法联合处理石洞口电厂锅炉柠檬酸酸洗废液和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J];电力环境保护;1998年02期 |
18 |
王里奥;新型低动力生化装置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年05期 |
19 |
陈世泽;自净式与SBR法嫁接技术处理生活污水研究及其应用[J];东北电力技术;2000年10期 |
20 |
张令玉,陈飞星,董鹏华;Super-CM利水净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