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等差错保护的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技术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信源信道联合编码(JSCC)方面所进行的一些研究工作。重点研究了基于不等差错保护思想的信源与信道联合编码的设计。
本论文首先对与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方案设计相关的一些必要背景知识作了简要介绍。
接着,论文用两章对基于不等差错保护的信源信道联合编码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四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编码和不等差错保护思想的联合编码方案。本文采用的信源编码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编码方法。针对信源编码的特性,采用码率可调删余卷积码(RCPC)作为信道编码,对重要程度不同的数据采用不平等的纠错保护。实验表明此方法可以改善信源编码后的数据流对比特差错非常敏感的不足。
第五章针对信源与信道编码各自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采用SPECK信源编码器和改进的Turbo码信道编码器联合实现对信源数据的不等差错保护的联合编码方案。这里重点研究了Turbo码,它的性能可以达到与Shannon限相差仅在0.7dB以内。这部分中提出的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方案中,信源编码仍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编码方法,而在信道编码中利用了Turbo码,因为它也具有不同码率的特性,因此可根据渐进压缩图像数据的重要性进行不平等的纠错保护。这种方案充分利用了信源编码后的数据流的特性,使误码率与码长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不仅能够在较高的压缩比下得到较高的峰值信噪比,并且由于Turbo码的优异性能使得图像在较低信噪比条件下仍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
|
|
|
1 |
王阿明;数字电视概况[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1996年Z1期 |
2 |
周辉,朱仁峰,喻文芳;实现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一种策略[J];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3 |
生雪婷;;基于DVB标准的数字卫星电视系统简介[J];中国有线电视;2007年Z2期 |
4 |
胡琳;姚庆栋;刘云海;;传感器网络中的分布式信息编码[J];信息与控制;2006年02期 |
5 |
张豫伟;有失真信源—信道联合编码[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6 |
池秀清;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年06期 |
7 |
贺晓华;;浅谈数字电视的数据压缩技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
8 |
张俊;;数字卫星传输技术与DSNG卫星车系统[J];有线电视技术;2006年10期 |
9 |
万志强;;DRM系统的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J];现代电子技术;2008年15期 |
10 |
杨延宁,张威虎;数字电视视频标准基本参数的诠释[J];中国有线电视;2003年12期 |
11 |
林雪红,吴伟陵;移动通信中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2 |
吴晓冰,张健;无线视频通信系统概述[J];现代电信科技;1999年07期 |
13 |
余智;数字视频广播(DVB)标准概述[J];广播电视信息;2000年06期 |
14 |
赵渊;录波数据文件的有损压缩传送及文件传输协议的选择研究[J];继电器;2002年10期 |
15 |
邹峰,毕东升;中国开展数字音频广播(DAB)的前景[J];电声技术;1998年10期 |
16 |
郑志献,叶梧,冯锡增,冯穗力;DMB广播系统前端组成及分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5年11期 |
17 |
陈琦;;SDI、TS、ASI、DS3码流的区别[J];中国有线电视;2006年14期 |
18 |
白晓东,周洪直,李大刚,华有年;简易数据码流发生器的设计[J];电视技术;2001年06期 |
19 |
王建亚;;电视发射机的数字化变革[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04年02期 |
20 |
毕东升;;欧洲、美国、日本三种数字声音广播系统之比较[J];广播与电视技术;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