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nux的IPv4和IPv6的互连研究
【摘要】:当前INTERNET的大发展及用户的迅速增加,导致传统的IPv4网络地址严重不足,由IPv4向IPv6的过渡已成必然。但IPv4已经成功地在INTERNET的平台上实施了20多年,具有成熟的软硬件环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替代,所以这两种协议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时期。如何解决IPv4到IPv6的平稳过渡和迁移,是将来一段时间内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Linux作为当前流行且源码开放的操作系统,未来将可能成为主流的PC操作系统,所以也将是IPv6最主要的运行环境。
论文主要探讨基于Linux操作系统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IPv4和IPv6平稳过渡的方案,并就最基本的互连问题提出观点,进而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文章首先概述了IPv6的引入原因,IPv6的发展历史,IPv6的特点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对其他几种解决地址问题的过渡方案进行比较;然后对比分析了IPv4和IPv6的包头和编址特点。这些都是互连实验的基础。接着论文阐述了IPv4和IPv6的整合共存策略,介绍了几种作者认为现阶段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探讨了网络设备和运营商的过渡方案;最后重点介绍了基于LINUX,如何针对各种园区网环境进行IPv4和IPv6的互连,以及通过隧道技术如何实现IPv6园区网络间的互连,并进行了实验设计和验证,最后得出一系列可行的结论。
|
|
|
|
1 |
王宇;浅谈IPv6技术[J];中国数据通信;2004年06期 |
2 |
范蓓蕾,范忠礼;IPv6/IPv4灵活转换器的设计[J];通信世界;2002年05期 |
3 |
李昕旭,李宝春;IPv6互联网协议浅析[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3年06期 |
4 |
岳峰;Ipv6: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J];电脑学习;2004年01期 |
5 |
何小燕,吴介一;IPv6/IPv4网络地址转换[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年07期 |
6 |
宋玉蓉,苏晓萍;从IPV4向IPV6过渡的隧道技术[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7 |
邓慧,李明东;下一代的互联网协议——Ipv6[J];甘肃科技;2004年10期 |
8 |
何宝宏;IPv6与NAT的分析比较[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3年11期 |
9 |
宫瑞宏,迟乐军;IPv4向IPv6过渡的机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10 |
黄治虎,王康,陈丹;IPv4/IPv6的新特性及其过渡方案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11 |
吴萌,马范援;IPv6与IPv4间的差异及互操作技术[J];计算机工程;1997年S1期 |
12 |
谭汉松,刘安丰;从Ipv4到Ipv6网络程序的迁移[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13 |
林贵永;IPV4与IPV6过渡解决方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4 |
刘永生,李唐;下一代网络协议介绍[J];广东通信技术;2003年07期 |
15 |
张艳芬;IPv6过渡技术[J];广东通信技术;2003年09期 |
16 |
王成;浅谈IPV6的过渡策略[J];湖北邮电技术;2003年01期 |
17 |
方春春;互联网的新一轮应用[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18 |
盖凌云;陶飞;;基于隧道技术的IPv4到IPv6过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03期 |
19 |
邬贺铨;网络发展的挑战与走向[J];现代有线传输;2005年02期 |
20 |
刘玮;;IPv6技术在数字家庭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06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