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吴志华  
【摘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形式和内容,是对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中。它应该贯穿于规划的整个过程,可以在规划的拟订、确立、实施过程中,乃至实施之后进行,从而评价规划在环境方面的影响和意义,提出环保对策和缓解措施,力求规划的实施能够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实践经验,已完成的探索多涉及流域开发、城市建设、交通、水利等领域,且大多研究集中在概述国外研究与实践情况,缺乏符合我国规划制度的环评技术框架和指标体系的研究,针对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也很少,多数只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没有进一步深入的探索。而当前我国正处于旅游的大发展时期,深入系统地开展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进程,尤其是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成熟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着眼于中观层次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了有关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一些具体问题,是将环境影响评价由建设项目层次向规划、政策层次延伸和拓展的一个尝试。其中如何评价旅游规划在环境方面的状况和程度,即规划应该由哪些指标来表征其环境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估目前规划的发展是否具有环境可持续性,是文中重点讨论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了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现状及战略环境评价开展情况的基础上,以现有统计资料和数据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本着系统全面性、科学性、独立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简明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参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具有层次性和独立性的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即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环境质量—资源质量和开发—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环境质量指标、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开发指标、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等。以上每一层次的指标还可进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志民;;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保护;1986年07期
2 丁启夏;生物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植被调查[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88年03期
3 王桂玲;;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J];环境保护;1991年01期
4 宋志宏;;环境影响评价中环保工程对策若干问题的探讨[J];能源环境保护;1991年04期
5 叶耐霜,陈德全;环境影响评价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初探[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4年06期
6 龙赓;化学热力学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判断某些残渣的稳定性[J];环境保护;1997年01期
7 王庆兵,马欣华;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引入清洁生产评价[J];山东环境;2000年06期
8 程胜高,鱼红霞;增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索[J];环境保护;2002年01期
9 ;韶关年产60万吨木浆工程作出环境影响评价[J];中华纸业;2004年07期
10 董慧,常蓉;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关系的探讨[J];云南环境科学;2004年S1期
11 肖思海,陈言武;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4年03期
12 赵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回顾与发展动态[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年06期
13 孙艳军,陈新庚,彭晓春,桑艳鸿,覃玲玲;广州地铁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交通环保;2005年02期
14 李艳,王恩德,沈丽霞;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程序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5年04期
15 马玉林;建设项目环境风险预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青海环境;2005年03期
16 赵河,窦艳敏;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7 周旭红;浅析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J];能源环境保护;2005年05期
18 颜淼;孙秀敏;史晓菲;;石灰石矿山环评中清洁生产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2期
19 常玉海;袁志华;夏维;;农业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探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S1期
20 韩福良;陈树召;周伟;张继周;;环境影响评价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红艳;;初探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关系[A];广西环境科学学会2002—2003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2 周玉梅;;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势在必行[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3 李宇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管理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4 许向宁;李胜伟;唐川;黄润秋;袁永旭;;金沙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英彩;乔润卓;;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初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罗春;彭民浩;彭辉;李萍;桂贤丰;;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7 彭民浩;罗春;彭辉;李萍;桂贤丰;;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8 蔡玉梅;郑伟元;贾克敬;杨枫;;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徐春阳;丘文先;吴新胜;付云燕;吴杰;沈伟;;扩散模式在垃圾发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耿红;孔亚平;陈济丁;徐宪立;;公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马蒂丽;区域土地利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武汉大学;2010年
4 华建伟;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辉民;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陈光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7 余振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山梅;环境绩效审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欧阳高奇;北京市风景名胜区村庄景观风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林驰;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志华;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曹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金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4 魏鹂;杭州地铁工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5 徐庭慎;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吴敬涛;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D];河南大学;2008年
7 张艳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构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赵丽霞;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张美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张国滨;世行贷款MY市路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文颖;掌握实情 务求实效 纠建并举[N];中国环境报;2010年
2 记者 孟斯硕;环保部罕见叫停两高铁项目[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许跃芝;建设港口要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N];经济日报;2003年
4 江国成;我国将加快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N];西部时报;2009年
5 林烨;建院八年科研结硕果[N];中国环境报;2010年
6 李士安;加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N];中国环境报;2000年
7 记者 赵关良;上海将所有规划建设项目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N];中国环境报;2004年
8 佐刚 邱河清;黎川拒批重污染项目12个[N];抚州日报;2010年
9 记者 陈松;环境影响评价类问题比例较大[N];四川日报;2011年
10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贾金生;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际效果仍需要继续加强[N];中国水利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