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堆液态金属锂铅包层模块氚分析研究
【摘要】:氚是聚变堆堆芯燃料之一,因而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在聚变堆研究和探索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其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需要通过聚变堆包层中的含锂材料与中子发生核反应而获得,以达到聚变堆中燃料氚的自持。另外,氚具有放射性和强烈的渗透性,很容易通过结构材料渗透到包层外而造成核燃料的丧失和对周围工作人员及居民的潜在放射性危害。因而氚相关系统的设计分析及安全性在聚变堆系统分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上普遍关注的聚变堆包层设计方案为液态金属锂铅包层方案,这同时也是中国在聚变堆设计及在国际聚变实验堆(ITER)测试包层模块(TBM)的主要方案,即双功能液态锂铅测试包层方案——DFLL-TBM。本论文工作主要针对液态金属锂铅包层模块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包层氚分析与研究。
论文首先介绍了氚和锂铅共晶体的相关特性,分析了氚在包层中的增殖原理以及从液态锂铝中提取氚的方法,并讨论了氚的扩散、渗透机理以及防氚渗透的方法与手段。同时,针对ITER中国液态金属锂铅实验包层模块及其辅助系统的具体结构和运行特点,探讨了实验包层模块的氚提取技术,对实验包层模块系统的氚渗透途径进行了初步分析,建立了DFLL-TBM氚渗透模型,并通过编程实现了相关氚渗透的计算分析。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计算锂铅中的氚分压分析了实验包层模块正常运行时氚从锂铅向装置不同部位的渗透量和系统内的氚滞留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进入氚提取系统中锂铅比例(F)和涂层氚渗透减少因子(TPRF)对氚提取及渗透的影响做了灵敏性分析,探讨了控制氚向环境渗透的可能影响因素,以及为了达到氚系统安全所需采取的可能途径或方法,为聚变堆氚系统的安全设计以及确保聚变堆的安全性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
|
|
|
1 |
倪木一;宋勇;黄群英;吴宜灿;FDS团队;;聚变堆氚分析程序TAS1.0的设计与开发[J];核科学与工程;2009年04期 |
2 |
周张健;钟志宏;沈卫平;葛昌纯;;聚变堆中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5年12期 |
3 |
吴宜灿;黄群英;朱志强;高胜;宋勇;李春京;彭蕾;刘少军;吴庆生;章毛连;刘松林;陈红丽;柏云清;金鸣;王永亮;吴朝阳;吕若君;汪卫华;王红艳;郭智慧;陈雅萍;凌新圳;FDS团队;;中国系列液态锂铅实验回路设计与研发进展[J];核科学与工程;2009年02期 |
4 |
郭双全;葛昌纯;周张健;刘维良;;聚变堆装置中面向等离子体材料钨涂层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03期 |
5 |
章毛连,吴宜灿,何晓雄,黄群英;Pb-17Li回路技术的初步分析[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6 |
黄群英,郁金南,万发荣,李建刚,吴宜灿;聚变堆低活化马氏体钢的发展[J];核科学与工程;2004年01期 |
7 |
贾文宝;黑大千;钱仲悠;;聚变堆实验包层模块第一壁温度场及热结构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S1期 |
8 |
杨耀臣;核能源前景浅见[J];核动力工程;1983年04期 |
9 |
敬春山,朱学武;聚变堆超导磁体系统低温支撑结构及其材料[J];制冷与空调(四川);1996年02期 |
10 |
张国书,盛光昭,胡刚;STR型脉冲聚变堆系统参数和经济性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9年03期 |
11 |
贾小波;杨永伟;周志伟;经荥清;;聚变堆氦冷固态增殖包层中子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
12 |
黄群英;宋勇;郭智慧;严资林;李春京;王永亮;吴宜灿;周新贵;李合琴;巨新;;聚变堆液态金属锂铅包层多功能涂层研发[J];核科学与工程;2008年03期 |
13 |
何西扣;万发荣;朱衍勇;乔建生;;硅对9Cr-1.5WVTa低活化马氏体钢力学性能的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12期 |
14 |
潘英,高棣华,卢怀昌;聚变堆第一壁C+SiC涂层微观结构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5年S2期 |
15 |
冯开明,张国书,邓梅根;嬗变少额锕系核废物MA的聚变堆中子学设计[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2年00期 |
16 |
刘云娇;;法国的Tore Supra托卡马克聚变堆第一次产生等离子体[J];国外核新闻;1988年09期 |
17 |
邹从沛;聚变堆第一壁涂层材料[J];核动力工程;1991年06期 |
18 |
刘云娇;德国为ITER聚变堆推荐候选场址[J];国外核新闻;1994年09期 |
19 |
沈寄安;聚变-裂变混合堆中子学积分实验[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5年05期 |
20 |
严建成;高庆弟;严龙文;王明旭;邓柏权;张斧;张年满;冉红;程发银;唐益武;陈小平;;偏滤器物理设计与实验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