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波束形成技术的噪声源识别与声场可视化研究
【摘要】:
波束形成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噪声源识别、定位以及空间声场可视化的声学前沿技术,适用于中高频率的大尺寸声源识别和中长距离的测量,可以用于稳态声源、非稳态声源以及缓慢运动的声源,并且用较少的传声器可以获得较高的分辨率。波束形成技术采用传声器阵列测量空间辐射声场信息,基于阵列的指向性原理,对物体表面的声源分布进行预测,找到主要噪声源的位置,并得到辐射声场的主要特征。全文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探讨了波束形成技术的研究意义,回顾了波束形成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指出了波束形成技术在噪声源识别定位领域的应用前景,明确了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立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实现了延迟求和方法用于远场声源和近场声源的理论推倒,并且在传统平面网格阵列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优化的新型多层立体网格阵列。该阵列实现方式简单方便,阵列性能表现稳定可靠,在不增加传声器数目的同时,解决了远场声源入射中困扰人们的虚影问题,并提高了对近场声源的识别效果。
第三章为克服延迟求和波束形成分辨率过低的问题,将空间谱估计引入噪声源的识别定位领域,实现了对空间声源信号的超分辨率估计。此外,针对由混叠产生的伪声源问题,根据伪声源的不稳定性,提出一种分辨真实声源和伪声源的方法,准确地识别出远场声源的实际入射方向。
第四章在延迟求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自适应加权系数选择方法,建立了适用于超近场声源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该方法通过合理选择加权系数,可有效增强目标声源信号,减弱干扰噪声信号的影响,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方法用于超近场声源时分辨率过低、不能准确进行声场预测的问题。
第五章针对实际测量中存在的背景干扰噪声问题,提出了用于波束形成技术的基于声压-声压、声压-振速及三维声强测量的单/双面声场分离方法。该方法有效地排除了背景干扰源的影响,实现了对目标声源的分离和精确预测,拓宽了波束形成技术的适用范围。数值仿真以及对实际音箱源的实验研究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第六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了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
|
|
1 |
吴曼青,王炎,靳学明;收发全数字波束形成相控阵雷达关键技术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年04期 |
2 |
李颂文;;声透镜波束形成技术[J];声学技术;2007年05期 |
3 |
曹运合,张守宏,罗永健,王胜华;基于拉伸处理的宽带宽角波束形成技术[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
4 |
赵燕斌;邱天爽;金涛;;一种基于波束形成理论的盲源分离方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0年03期 |
5 |
汪李明;用Transputer网络实现低频线阵波束形成[J];声学与电子工程;1995年03期 |
6 |
卞红雨,桑恩方,纪祥春,赵景义;声透镜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7 |
杨莘元,陈四根,郝敬涛;相干条件下自适应波束形成性能研究[J];宇航学报;2004年05期 |
8 |
郭祺丽,孙超;水下声接收基阵多波束形成的实验研究[J];鱼雷技术;2005年01期 |
9 |
陈宇欣,何振亚;基于特征结构提取的盲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
10 |
王静,黄清,黄建国;稳健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J];声学技术;2003年02期 |
11 |
张立军,归琳,乔艳涛,张文军;带波束形成的在单频网广播中的信道均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
12 |
花东来,王华斌,姚萌;基于TMS320C6201的RLS算法在波束形成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3 |
宋鑫;时延、相移波束形成技术研究[J];信息技术;2005年09期 |
14 |
罗雪松;刘建涛;;频域波束形成的FRFT实现[J];声学与电子工程;2005年04期 |
15 |
赵辉;王昌明;焦君圣;何云峰;;阵元信号相幅非一致性对波束形成的影响[J];测试技术学报;2007年02期 |
16 |
贺彩;王旭东;陈丽萍;王丽;;多用户MIMO系统中空时分组码联合波束形成性能[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
17 |
罗雪峰;张明之;;一种基于线阵的舰船辐射噪声空间分布特性分析方法[J];舰船科学技术;2009年07期 |
18 |
黄知涛,周慧,丁宏毅;具有固定零陷指向的波束形成算法[J];航天电子对抗;2002年01期 |
19 |
李高鹏,李雷,许荣庆;自适应数字波束空域相干干扰抑制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年01期 |
20 |
吴长奇;李世磊;;一种应用于CDMA系统下行链路的波束形成新方法[J];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