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广济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摘要】:
本文用区域构造地质方法,结合野外调查资料和显微构造实验对断裂带构造的变形变质、形成过程进行解析,并证明随县、京山地区构造变形带的几何学特征。发现研究区的构造由于经多期次、多层次的复合叠加改造,形成至北东向南西规律性倾斜的逆冲推覆构造,随着向断层带靠近出现碎裂岩,并且变形程度加强。襄樊—广济断裂带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保存了各种构造现象,这些现象记录着丰富的秦岭微陆块与扬子板块之间俯冲、碰撞的演化信息。
论文系统阐述了随县、京山地区的构造岩层组合,由老到新依次划分为过渡性基底组合、大陆边缘组合、大陆—裂陷边缘组合、前陆盆地组合。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和分析,认为研究区的构造变形经历了扬子期到印支期的长期演化,并在喜山期形成前陆盆地,且遭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变形改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研究区从北东→南西方向构造分带性明显,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和所处的构造环境划分为随县前陆冲断带、大洪山前陆断褶带、京山前陆盆地;纵向上划分为扬子构造层、印支构造层和后扬子构造层、大陆边缘构造层,是构造旋回的地层表现。褶皱与断层是在印支期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作用下,形成的北西—南东走向的构造形迹。
本文用区域构造地质方法,根据野外大量的观查,对断裂带构造的变形变质及形成过程进行解析,得出随县、京山地区构造变形带的几何学特征。认为研究区的构造变形是由多期次、多层次的复合构造叠加改造而成的,形成了自北东→南西规律性倾斜的逆冲推覆构造,随着向断层带靠近出现碎裂岩,并且出现变形程度加强的现象。
|
|
|
|
1 |
吴国干,夏斌,王核,陈志勇;塔东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分区[J];新疆地质;2003年04期 |
2 |
张建岭;吴德超;王道永;;四川九龙地区八窝龙——玉农希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及活动性[J];四川地质学报;2011年04期 |
3 |
周建勋,魏春光,朱战军;基底收缩对挤压构造变形特征影响——来自砂箱实验的启示[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
4 |
徐政语;姚根顺;郭庆新;陈子炓;董庸;王鹏万;马立桥;;黔南坳陷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解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年01期 |
5 |
汤加富,侯明金,石乾华,周存亭,徐家聪;北淮阳地区变质地层序列与构造变形特征[J];安徽地质;1995年03期 |
6 |
王翔,张维吉;陕西蓝田红门寺地区丹凤群构造变形特征[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0年03期 |
7 |
许顺山,吕古贤;山东文登—荣城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控矿作用[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
8 |
曹德斌,张志斌;楚雄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变形特征[J];云南地质;2002年01期 |
9 |
刘文灿;李东旭;;安徽铜陵地区褶皱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影响深度探讨[J];安徽地质;1993年04期 |
10 |
程国繁,徐安全;试论“威宁—紫云”北西向构造带变形特征[J];贵州地质;1998年04期 |
11 |
朱大岗,吕古贤,郭初笋,郭涛;龙口-莱州断裂带中段韧-脆性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J];地球学报;1999年01期 |
12 |
李树新;何光玉;何开泉;万里皋;刘登明;孙卫东;魏建强;吴磊;金伟峰;冯曦;林璐;;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时间[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4期 |
13 |
李东涛;刘中元;胡晋伟;王晓鸥;孙鹏慧;;下二台群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同位素测年的地质意义[J];地质与资源;2008年02期 |
14 |
胡志军;王华星;张灵;路建平;;东昆仑祁漫塔格岩浆弧带的构造变形特征[J];科技资讯;2009年08期 |
15 |
许顺山,吕古贤,鲁安怀;米山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找矿论丛;1997年03期 |
16 |
宋键;唐方头;邓志辉;曹忠权;周斌;肖根如;陈为涛;葛伟鹏;;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6期 |
17 |
林慈銮,刘强,杨坤光,马昌前;大别山南缘月山岩体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2期 |
18 |
杨长清;岳全玲;燕继红;于福生;;龙门山北段构造变形特征与物理模拟[J];断块油气田;2010年06期 |
19 |
王义昭,丁俊;云南哀牢山中深变质岩系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变[J];特提斯地质;1996年00期 |
20 |
徐云甫;李永虎;谢祥镭;;喀雅克登塔格地区韧性断裂构造变形特征简述[J];硅谷;201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