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盘桩—土—框架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摘要】: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挤扩支盘桩-土-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模型试验(支盘桩试验)。试验中考虑并解决了模型相似设计和土体边界条件模拟这两个公认的难题,采用三层分层土作为地基土、基础形式采用挤扩支盘桩、以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拟上部结构。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缩尺比例为1:10的支盘桩-土-框架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再现了桩基及框架结构的震害现象。为了揭示地震作用下液化场地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规律,同期进行了液化场地直杆桩-土-框架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直杆桩试验)。
通过对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试验现象、基频、阻尼比、振型、位移反应和上部结构顶层加速度反应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了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动反应、支盘桩对结构体系的阻抗作用、地基液化对结构震害的影响和单、双跨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差异。得出了一些主要结论:
支盘桩试验方面,上部结构在y方向(单跨)的摆动幅度明显大于x方向(双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桩基承台面基本保持水平,结构基本没有沉降和倾斜;平行于x方向框架上的裂缝要明显多于平行于y方向上;支盘桩的裂缝集中在第一个支盘以上部分,而且平行于x方向桩身裂缝比平行于y方向上多。随着输入加速度峰值的增加,体系的频率逐渐降低、阻尼比逐渐增大,且x方向上框架结构顶层测点的阻尼比明显大于y方向上;由最大位移反应曲线可得,该体系上部结构位移较小,且随着振次的增加,上部结构的最大位移反应增大。上部结构顶层加速度主要由上部结构变形加速度分量组成;随着输入加速度峰值的增大,各加速度分量的频谱组成向低频移动,其中以上部结构变形加速度分量最为明显。
直杆桩试验方面,由于受到地基液化的影响,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桩基承台发生了明显的沉降;上部框架结构没有发现明显的裂缝;直杆桩裂缝在上覆粘土层与下伏粉土层分界处开展最为严重。随着输入地震波加速度峰值的增大,各加速度分量中摆动加速度和平动加速度向低频移动最为明显;结构摆动幅度有所加强,这与实际地震中砂土液化导致大部分建(构)筑物倾倒的现象一致。
试验结果表明,相互作用对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均有较大的影响,支盘桩具有较好的抗压、抗拔、抗扭曲作用,双跨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好于单跨,地基液化对结构震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
|
|
1 |
高笑娟,李跃辉;人工挖孔支盘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5年03期 |
2 |
卢成原,孟凡丽,吴坚,戴林海;不同土层对支盘桩荷载传递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0期 |
3 |
张明;关于支盘桩的测试与分析[J];天津建设科技;2000年02期 |
4 |
张延庆,周明芳;液压挤扩支盘桩成型过程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5 |
钱德玲;对“挤扩支盘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及FEM模拟研究”讨论的答复[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
6 |
梁伟雄,陈春桃;挤扩支盘桩在某商住小区基础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5年03期 |
7 |
祝红山,郭群龙,饶幼初,尹福生,程浩;挤扩支盘桩的工程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J];土工基础;2005年02期 |
8 |
武维承,武熙;挤扩多支盘灌注桩及其施工技术[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9 |
巨玉文,梁仁旺,白晓红,张善元;挤扩支盘桩承载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及承载力计算[J];工程力学;2003年06期 |
10 |
梁仁旺,赵书平,樊春义;钻孔挤扩支盘桩技术及工程应用[J];山西建筑;2001年06期 |
11 |
张忠苗,辛公锋,夏唐代,楼一层;软土地基灌注桩、挤扩支盘桩和注浆桩应用效果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
12 |
钱德玲,唐辉明;挤扩支盘桩的成桩机理及其应用前景[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4期 |
13 |
孔永安;太原地区钻孔灌注桩设计施工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03年06期 |
14 |
李辉;钱德玲;李金俸;夏京;李健全;徐雁飞;;不同桩型-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对比分析[J];煤炭学报;2010年07期 |
15 |
巨玉文,梁仁旺
,赵明伟;挤扩支盘桩承载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J];建筑技术;2003年03期 |
16 |
孟凡丽,卢成原,寿铁军;挤扩支盘桩的工程实践及承载性能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
17 |
汪传斌,陈晓丹;支盘桩在广州地铁工程中的应用[J];广州建筑;2003年02期 |
18 |
王晓峰,白晓红;挤压效应下土体内响应场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1期 |
19 |
段鸿海;DX挤扩支盘灌注桩承载力的确定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7期 |
20 |
王海;魏来;汪新祥;张建民;;支盘桩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前景[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2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