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TK技术的开采沉陷监测系统的设计及实施
【摘要】:常见矿产资源被采出后,开采区周围岩体内部的应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位移和变形。矿山开采活动诱发的开采沉陷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甚至会引发重大的地质灾害。所以,开采沉陷一直是世界范围内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论文以潘北矿1222(3)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监测为背景,介绍了基于RTK技术的开采沉陷监测系统的设计以及实施。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流程,并采用潘北矿1222(3)工作面的实际地质采矿资料,在工作面上方地表建立观测站。采用GPS静态定位技术进行观测站控制点的连接测量,介绍了D级GPS网的观测要求以及数据处理流程,获得了观测站控制点的位置信息。在地表还未产生移动之前,对建立的观测站进行首次观测并获得观测站的基础数据资料,采用的是GPS-RTK定位技术,介绍了RTK技术的基本定位原理,以及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说明了RTK技术应用在矿区开沉陷监测工程中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通过长期对工作面上方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目前已获得了一定的数据资料,对已有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掌握了该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的动态特征和规律,预测该工作面开采对工广建构筑物的影响性态,为确定对工广建构筑物是否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并获得了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和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也为矿区进行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今后研究类似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积累资料。
|
|
|
|
1 |
曹红梅,杨硕,王玉宇,丛筠;地学信息系统在开采沉陷专题研究中的应用与三维开采沉陷信息系统设计[J];地矿测绘;1999年04期 |
2 |
胡燕妮,杨更社;神木矿区大柳塔矿开采沉陷损伤有限元分析[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3 |
勒建明,吴侃,王卷乐;基于GIS的矿山开采沉陷环境影响评价探讨[J];矿山测量;2001年02期 |
4 |
王卫华,丁德馨;开采沉陷反分析的神经网络方法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年01期 |
5 |
刘书贤,麻凤海,崔继宪;地表塌陷环境破坏评价的专家系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6 |
谢飞鸿;开采沉陷地表变形可视化计算分析系统[J];矿业快报;2004年03期 |
7 |
;全国开采沉陷及“三下”采矿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召开[J];矿山测量;1987年01期 |
8 |
;全国矿山《开采沉陷》、《三下采煤》第四次学术会议在苏州召开[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
9 |
邓喀中,马伟民;开采沉陷中的岩体节理效应[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年04期 |
10 |
李永树,王金庄,周竹军;厚冲积层条件下开采沉陷地区地表裂缝形成机理[J];河北煤炭;1996年02期 |
11 |
崔希民,缪协兴;浅议矿山开采沉陷学研究内容之延拓[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年04期 |
12 |
李永树,王金庄,陈勇;开采沉陷地区地表水平移动机理[J];煤;1996年01期 |
13 |
毕忠伟,王春来,丁德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在矿山开采沉陷中的应用[J];采矿技术;2002年04期 |
14 |
赵晓东,蒋宇静,宋振骐,江崎哲郎;基于GIS平台开采沉陷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6期 |
15 |
柴华彬,邹友峰,袁占良,胡昌华;Super Map系统在开采沉陷预计分析中的应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6 |
黄国纲,王明忠,李有生,汪云甲,郭广礼;开采沉陷监测数据的稳健处理[J];中州煤炭;1992年06期 |
17 |
凌庚娣,吴侃,张兆江,唐建国;开采沉陷空间问题参数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18 |
崔德仁;长壁重复开采沉陷“活化”机理和规律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6年03期 |
19 |
邓喀中,马伟民;开采沉陷模拟计算中的层面效应[J];矿山测量;1996年04期 |
20 |
柴华彬,刘景艳,邹友峰;DTM在开采沉陷可视化预计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煤炭;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