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干式钻进煤尘在巷道中运移及分布规律的研究

丁旭东  
【摘要】:本文从煤层顺层钻孔干式钻进工艺产尘浓度高、治理难度大,对钻进煤尘在巷道中运移及分布规律认识模糊等现状出发,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煤层干式钻进过程中煤尘的基本特性,煤尘在巷道中运移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基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现场条件提出不同的防降尘措施。 本文分析了钻进产尘的机理,是钻头挤压煤体产生的煤粉核内聚集能量的释放带出煤尘,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煤的机械物理性质、含水量及钻具的结构和工况参数是影响钻进产尘的主要因素;建立了产尘量计算的数学模型。并结合淮南矿业集团潘二矿11014上顺槽顺层钻孔的施工过程,测定了干式钻进工艺的发尘量,分析了钻屑和煤尘的粒度分布,得到煤层干式钻进的发尘量约为0.01kg/s;钻屑中315μm粒度以上颗粒质量占97%,76μm以下的煤尘颗粒质量占0.74%,煤尘产量较大。 采用稀相气固两相流理论,对巷道内煤尘颗粒在气流中的耦合运动进行了研究,分别对煤尘颗粒所受的动力和阻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巷道中煤尘颗粒的运动方程;对煤尘颗粒的沉降、悬浮运动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煤尘在静态流、层流和湍流流场中瞬时点源和连续点源的扩散方程;根据煤尘运动和扩散规律,得出了煤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状态。 利用FLUENT软件,选用DPM模型对煤尘颗粒在巷道中运移及沉降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不同粒径颗粒在巷道中的运动轨迹进行了对比,建立了煤尘颗粒沉降距离与粒径之间的关系;模拟了不同风速下煤尘颗粒的运移及分布规律;得到巷道呼吸带上煤尘浓度沿程变化的模拟曲线。模拟结果表明:风速和粒径分布是煤尘运移及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大颗粒煤尘受重力作用明显易沉降到巷道底板上,小颗粒煤尘受升力作用显著而扩散在整个巷道空间;风速越大,煤尘沉降距离越大,煤尘在巷道中停留时间缩短。 以淮南矿业集团潘二矿11014上顺槽为试验地点,对煤层干式钻进煤尘在巷道中的浓度分布进行了现场实测,通过实测数据的整理和对比,得到煤尘运移及分布的相关规律: 1.干式钻进煤尘浓度沿程先升高后降低,孔口下风侧12m处为煤尘浓度极大值点; 2.靠近孔口煤壁及底板的煤尘浓度沿程变化幅度较大 3.巷道上部空间煤尘浓度沿程变化较小。 对煤尘浓度各测点的煤尘分散度进行了实验室测试,得出小于5μm的煤尘颗粒分散度沿程逐渐上升,分散度反应了各粒级煤尘运移及分布情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宛延春;煤尘[J];江苏煤炭;1981年Z1期
2 郑伦金;被动式隔爆水棚子的安装及使用基本要求[J];煤矿安全;1984年02期
3 ;在煤层中掘进低而宽的巷道时对煤尘爆炸传播及其抑制方法的研究[J];煤矿安全;1972年04期
4 周学谦;浅谈井下发生事故时人员的自救[J];煤矿安全;1984年03期
5 郑超群;限制煤尘爆炸传播措施效果的判别方法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1991年01期
6 艾存慧;煤尘爆炸特征及预防措施[J];煤炭技术;2005年07期
7 李文民;煤尘爆炸的特征及控制初探[J];山西煤炭;2005年03期
8 ;对煤尘爆炸的电气设备保护问题的研究[J];煤矿安全;1972年04期
9 ;韩桥煤矿煤尘爆炸事故[J];煤矿安全;1982年10期
10 ;徐州韩桥煤矿两起煤尘爆炸事故分析[J];煤矿安全;1983年06期
11 李德鹏;李建松;陈传绪;;浅谈煤尘对矿山生产安全的影响[J];煤矿现代化;2009年01期
12 丛俊林;商思富;苏卫东;;煤矿煤尘爆炸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科技资讯;2010年23期
13 刘新强;煤矿粉尘技术讲座——第三讲 煤矿粉尘的危害[J];矿业安全与环保;1981年04期
14 况芸伟;掘进机除尘设备、水槽棚防止煤尘爆炸传播技术鉴定会召开[J];矿业安全与环保;1986年02期
15 Toshio Tominaga ,卢鉴章;在大气中甲烷共存的情况下煤尘的爆炸特性[J];煤矿安全;1988年04期
16 王歆效;;“煤尘爆炸”我们可以远离——访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煤矿组组长卢鉴章[J];现代职业安全;2010年02期
17 訾美幸;闫壮;赵梓钧;;煤巷掘进煤尘爆炸事故的安全检查表编制[J];煤矿现代化;2010年04期
18 闫永星;折建义;;煤矿煤尘爆炸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山西科技;2010年04期
19 冷杰宣;卢甲斌;于鸽;;矿井煤尘爆炸机理及预防技术[J];采矿技术;2009年04期
20 钟志祥;苏小聪;顾娅;陈涛;杨栋;;瓦斯和煤尘监测的配风模型[J];三江学院学报;2007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自亮;李鸿彬;李智;赵恩彪;;采煤工作面回风巷沉积煤尘分布规律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浩;;选煤厂煤尘及其防治技术[A];2010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生根;邓福保;周海军;江清平;汪健敏;;煤层注水在采煤工作面的应用[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2006年工作暨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4 李嘉琥;孔豫苏;王世虎;李伟仁;;煤矿爆炸烧伤的临床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5 史兴国;;煤矿粉尘的控制[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白春华;宫广东;刘庆明;;10m~3爆炸罐中甲烷-煤尘爆炸发展过程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冯嘉璋;药国平;乔海雁;;煤矿瓦斯爆炸的法医学鉴定[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8 于成文;;悬移支架综合防尘系统的研究与应用[A];安全高效矿井安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9 李慧刚;刘勇;全泽林;;浅谈韩家湾煤矿防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向[A];安全高效矿井安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10 孙银辉;;选煤厂粉尘综合治理方法的探讨[A];第五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书召;受限空间煤尘爆炸传播及伤害模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程磊;受限空间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衰减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大明;输煤巷道煤尘运移规律及治理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张伟;基于图像处理的井下煤尘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杨静;煤尘的润湿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6 司荣军;矿井瓦斯煤尘爆炸传播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7 陈东梁;甲烷/煤尘复合火焰传播特性及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刘伟华;基于机器视觉的煤尘在线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李雨成;基于风幕技术的综掘面粉尘防治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刘海波;自然权重原理及其在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旭东;干式钻进煤尘在巷道中运移及分布规律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2 冯永安;基于20L球形爆炸装置的甲烷对煤尘爆炸影响实验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3 左前明;煤尘爆炸特性及抑爆技术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伍修锟;呼吸性煤尘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及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罗东澜;煤矿爆炸安全分级评价及其在煤矿工伤保险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6 胡祖祥;高瓦斯煤层掘进工作面水力压挤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7 李润之;瓦斯爆炸诱导沉积煤尘爆炸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8 王洪雨;密闭空间甲烷—煤尘复合爆炸强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许航;水平管道内甲烷—煤尘复合爆炸压力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10 陈君龙;瓦斯抽采钻孔除尘技术与装置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和堂 李楠;煤尘爆炸及其防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2 张云;蔡家沟矿难系煤尘爆炸所致[N];山西日报;2004年
3 山西汾河焦煤公司生产处 成轶斌;浅谈如何预防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N];山西科技报;2008年
4 李彩琴 整理;五大方面细说煤尘爆炸[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元友;破解煤尘困局[N];中国企业报;2010年
6 记者彭嘉陵;“3·22”矿难原因初步查明[N];人民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纳兰海贝;矿工家属眼泪结成了冰[N];西部时报;2005年
8 记者 李学玲 李仑;山西灵石一煤矿煤尘爆炸[N];中国煤炭报;2006年
9 ;煤矿工人安全知识五十条(三)[N];科学导报;2006年
10 何爱平;难以忘却的伤痛[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