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G_9的特性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

李瑞清  
【摘要】: 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通常使叶色发生变异,迄今已鉴定出大量与叶绿素和叶绿体发育有关的叶绿素缺陷突变体。水稻叶色白化转绿型突变体(green revertible albino mutant)是众多叶绿素缺陷突变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其在一定生育期内叶片表现为白化状,但后期则可正常合成叶绿素,失绿的叶片组织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复绿,叶片呈正常绿色。该类突变体可作为叶色标记性状应用于光温敏雄性不育系(T/PG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和水稻杂交育种中,特别是在种子纯度易受温度影响的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对于植物叶绿体发育及光合作用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研究以一份具生育期依赖性的水稻叶色白化转绿突变体G9为研究对象,对突变体表型、叶绿素含量变化、遗传特性、近等基因系特性及杂种后代的农艺性状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利用SSRs及InDels分子标记对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研究。 1.G9突变体的叶色表型特征 G9突变体叶色白化转绿性状的表达不受温度控制。田间条件下,突变体G9植株从出苗到4叶一心期表现为明显的白化现象,而4叶一心期后新生叶片颜色逐渐回复正常绿色,同时前1-3白叶也由叶脉向边缘逐渐转绿;第四叶后新叶颜色与野生型植株的几乎没有差异。 2.G9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 转绿前,突变体G9中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仅为同期广占63S的0.24%、0.40%。转绿过程中,G9叶绿素含量仍低于野生型的含量,其Chla、Chlb含量相对于广占63S分别提高到22.87%、42.66%。转绿后,突变体中Chla、Chlb的含量分别达到同时期的广占63S的97.34%、90.47%。突变体G9的叶绿素含量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与其在田间叶色的表达动态相一致。这表明突变体G9叶片内光合色素的合成相对延迟于其野生型亲本。 3.G9突变体的遗传特性 播种突变体G9与叶色正常品种AM6杂交F3代,对有叶色分离的株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3:1的理论比。上结果表明G9突变体的白化转绿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4.G9突变体的白化转绿基因定位 选用RM202、RM287对G9/AM6的F2代中30个隐性突变个体小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发现RM202、RM287带型分离比为G9:F1:AM6分别为10:19:1、21:9:0,表明突变基因确实位于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202与RM287之间。进一步采用G9/AM6杂交F2代的859个突变体单株为定位群体,并利用分布于RM202-RM287之间的63对SSRs和24对InDels将白化转绿突变基因clbGZ定位在InDel标记IDJ6和IDJ12之间的1.34Mb物理距离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16cM和0.25cM。 5.G9与其野生型广占63S的等基因系特性 选择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44对SSR引物对突变体G9及其野生广占63S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在144对SSR引物中,有110对扩增出产物带型,除RM202有差异外,其余109对SSR在G9和广占63S间均未出现多态性条带,说明二者具有一致的SSR单基因组,是一对良好的近等基因系。 6.突变基因对杂种后代农艺性状的影响 对G9/AM6杂交F4代的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发现突变基因对幼苗总根数、白根数、最大根长和苗期株高均有显著影响;对植株分蘖能力、成熟期株高、单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而对有效穗数则无明显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李瑞清;武立权;舒庆尧;赵海军;吴殿星;王荣富;;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G_9的特性研究[J];核农学报;2010年05期
2 王霞;刘晓丹;于晓明;;凤尾鸡冠花耐盐突变体的RAPD鉴定[J];吉林农业;2016年23期
3 王振业;;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06期
4 全瑞兰;王青林;马汉云;扶定;霍二伟;沈光辉;郭桂英;;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12期
5 顾玉成,吴金平;利用离体培养技术筛选抗病突变体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6 舒翠玲,郭燕翔,胡美茹,栾尧,沈倍奋;人CD28分子突变体的构建和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9年02期
7 洪德林,一井真比古;水稻短根突变体的农艺性状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6年01期
8 程渊,沈子威,赵南明,孙彤,王敖金,胡坤生;蜂毒突变体对紫膜质子泵功能的影响[J];生物物理学报;1997年01期
9 刘士辉,黄培堂,黄翠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特性分析[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年04期
10 周松茂,李代玺,徐光华;水稻辐射突变体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J];遗传;1985年02期
11 丁小令;矮杆、优质的水稻突变体[J];贵州农业科学;1986年01期
12 K.S.McKenzie;金卫;;一个水稻长粒型品种的半矮秆突变体[J];核农学通报;1987年02期
13 ;国外文摘[J];核农学通报;1987年04期
14 李玉堂;;辐射诱变少核红毛橙的初步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15 林振武;;硝酸还原酶的研究动态[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年06期
16 缪树华;D.R.Duncan;J.M.Widholm;;抗赖氨酸加苏氨酸玉米突变体的选择[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7年06期
17 刘惠卿;;花卉动向 国外庭园[J];植物杂志;1987年01期
18 邱庆树;鲁蓉蓉;张代珍;禹山林;付广照;;花生突变体主要器官的解剖学观察[J];核农学报;1987年02期
19 任作瑛;周志康;;桑接穗γ射线突变体的激光再处理试验[J];核农学报;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小平;陈芳远;卢升安;周开达;;空间环境诱发水稻突变体特异亲和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杨晓璐;谢庆军;冯健;郑华坤;董国军;钱前;左建儒;;水稻细胞分裂素反应异常突变体的筛选和基因克隆[A];2011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天岑;王奎锋;李连维;陈静;蒋华良;沈旭;;SARS冠状病毒3CL蛋白酶突变体的结构对其聚合-活性关系的提示[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郝建平;郭美丽;裴雁曦;;拟南芥抗盐突变体的RAPD分析[A];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植芳;彭长连;徐信兰;林桂珠;张景六;;两个新的水稻缺叶绿素b突变体光合作用的热稳定性[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何俊瑜;朱诚;蒋德安;陈静;孙宗修;;水稻突变体对镉的反应及其对镉的积累、分配特性[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李文强;陈坤明;;一个水稻卷叶突变体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A];从植物科学到农业发展——2012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罗晨薇;程家森;谢甲涛;陈桃;姜道宏;付艳萍;;盾壳霉产孢缺陷突变体的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9 贾娇;邢继红;董金皋;;拟南芥抗核盘菌突变体的筛选[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国柱;申慧芳;;辐射诱变选育苦荞高黄酮突变体的研究[A];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蕾;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产物特异性分子改造及发酵制备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2 柴丽红;PGRN突变体功能研究及PGRN相互作用分子的筛选与鉴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日欣;家蚕体形突变体樽蚕(tub)的定位克隆及分子机制探析[D];西南大学;2018年
4 王闵霞;水稻分蘖调控基因OsIAA16的功能研究和d14突变体遗传修饰因子的创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5 张婷;LATERAL FLORET 1调控水稻“三花小穗”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6 李然红;白桦早衰突变体的鉴定与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7 王平阳;家蚕类鹑斑突变体q-l突变基因的功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8 刘振伟;水稻植株形态突变体(pad)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9 刘凯;水稻硼缺陷突变体的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王超;拟南芥FIP1基因调控硝态氮信号的分子机理[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瑞清;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G_9的特性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查象敏;玉米抗虫相关突变体的筛选及基因的初步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李燕群;五份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遗传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叶亚峰;水稻脆秆突变体遗传与基因定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钟世宜;三个玉米叶色突变体的鉴定和遗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6 张峰;一个拟南芥晚花突变体的定位与分析[D];山西大学;2009年
7 郑静;一份水稻白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8 王梦迪;抗抑制活性木聚糖酶突变体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9 田荣;BAK1特异突变体互作组分的筛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10 王帅;番茄辐射诱变耐冷突变体的筛选、鉴定与转录组分析[D];北京农学院;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雯雯;我科学家从玉米中提取出抗艾蛋白酶突变体[N];科学时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洋;寻找“美丽的偶然”[N];东方烟草报;2014年
3 记者 李天舒;玉米中可提取抗艾物质[N];健康报;2010年
4 《知识分子》公众号主笔 邸利会;基因编辑作物在中国该如何监管[N];科技日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