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抗原对断奶仔猪的免疫原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
本实验将大豆球蛋白(11S)和β-伴大豆球蛋白(7S)作为抗原免疫仔猪,然后再对仔猪大剂量注射大豆蛋白抗原进行致敏,研究大豆蛋白抗原对断奶仔猪木糖吸收能力、生长性能、体液免疫、小肠消化酶活性、黏膜形态以及小肠中组胺含量的影响,探讨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断奶仔猪的免疫原性、作用机理及免疫效果。
首先选取56头7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成7组,每组8头。仔猪经皮下注射进行免疫,其中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5 mg,实验组分别注射3个剂量(100、500和1000μg/kg·w)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21日龄时进行二免。所有仔猪均于22日龄断奶,在7、21、35日龄经前腔静脉采血,用于免疫指标的测定,同时进行仔猪的皮肤红斑直径试验,探索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断奶仔猪的免疫原性和最佳免疫剂量。在大豆蛋白抗原对断奶仔猪的免疫原性试验的基础上,再选取88头7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成11个组,每组8头。A组注射生理盐水0.5 mg, 11S B、C、D组免疫500μg/kg·W的大豆球蛋白,21日龄进行二免,23日龄C、D组分别肌肉注射11S 2500、5000μg /kg·W,E、F组不免疫,在23日龄分别肌肉注射11S 2500、5000μg/kg·W;7S分组同11S。所有仔猪于23日龄断奶,在7、21、35日龄时空腹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同时于7、21、35日龄进行前腔静脉采血,用于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总IgE。试验结束时,每组选择5头仔猪进行屠宰,取十二指肠近端、空肠中段、回肠近段,测量仔猪肠黏膜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测定消化酶活性和组胺含量。
结果表明:
1、11S和7S组仔猪皮肤红斑直径均在10~20 mm之间,致敏性为++。与对照组仔猪比较,11S和7S组的致敏性极显著升高(P0.01),且7S的致敏性显著高于11S的致敏性。
2、对仔猪免疫500、1000μg/kg·w的11S,仔猪的红斑直径明显降低,但木糖的吸收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免疫500、1000μg/kg·w的7S,仔猪的红斑直径明显降低,木糖吸收能力明显提高,但两组仔猪红斑直径、木糖吸收能力差异不显著。
3、对仔猪免疫11S,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IgG不能达到有效的抗体滴度;免疫500、1000μg/kg·w的7S,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能达到有效的抗体滴度,且两剂量之间差异不显著。
4、注射2500、5000μg/Kg·W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可显著降低断奶仔猪的平均体重和平均日增重,且β-伴大豆球蛋白致敏组明显低于大豆球蛋白致敏组。对仔猪提前免疫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免疫β-伴大豆球蛋白组仔猪生长性能明显高于大豆球蛋白组。
5、注射2500、5000μg/Kg·W的大豆球蛋白可显著降低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回肠中胰淀粉酶、蛋白酶和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注射β-伴大豆球蛋白可明显降低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空肠中段胰淀粉酶、蛋白酶和十二指肠中脂肪酶活性,注射剂量越大,酶活性越低;对仔猪提前免疫大豆蛋白抗原能显著提高小肠中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
6、注射2500、5000μg/Kg·W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后,仔猪血清中IgG、总IgE抗体水平明显升高,注射β-伴大豆球蛋白组仔猪血清中IgG、总IgE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大豆球蛋白组,注射剂量越大,IgG、总IgE抗体水平越高;IgA和IgM抗体水平变化不显著。提前免疫大豆蛋白抗原后,仔猪血清中IgG抗体水平明显升高,总IgE抗体水平明显降低,免疫β-伴大豆球蛋白组仔猪血清中的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大豆球蛋白组,总IgE抗体水平明显低于大豆球蛋白组,IgA和IgM抗体水平变化不显著。
7、注射2500、5000μg/Kg·W的大豆球蛋白能使十二指肠、回肠中组胺含量明显降低,β-伴大豆球蛋白能使十二指肠、空肠中组胺含量明显降低,注射剂量越大,组胺含量越低;免疫大豆蛋白抗原能显著提高小肠中的组胺含量。
8、大豆球蛋白能使十二指肠、回肠黏膜结构受损,β-伴大豆球蛋白能使十二指肠、空肠黏膜结构受损,表现为小肠绒毛高度下降、隐窝变深,且注射剂量越大,损伤越严重;提前免疫大豆蛋白抗原,能显著提高小肠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
总之,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引起断奶仔猪的过敏反应为Ⅰ、Ⅲ复合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程度与大豆蛋白抗原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产生的超敏素就越多,并且β-伴大豆球蛋白免疫原性明显强于大豆球蛋白。仔猪免疫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最适免疫剂量为500μg/Kg·W,β-伴大豆球蛋白的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大豆球蛋白。
|
|
|
|
1 |
王红云,李同洲,赵杰;膨化全脂大豆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2002年06期 |
2 |
张丽英,谯仕彦,李德发,E.WayneJohnson,郑春田;特殊大豆蛋白HP300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J];饲料研究;2000年08期 |
3 |
张德余;唐柏山;李庆文;杨作德;;冬季大群饲养断奶仔猪的几点做法[J];现代畜牧兽医;1980年06期 |
4 |
周泽君;;用“肉加多”饲喂断奶仔猪试验[J];湖北畜牧兽医;1986年03期 |
5 |
P.P.Hoppe;袁森泉;;维生素K缺乏会导致断奶仔猪死亡[J];中国畜牧兽医;1989年03期 |
6 |
章红兵;;工厂化养猪仔猪寄养三法[J];浙江畜牧兽医;1993年03期 |
7 |
谢家声,王建国,张礼华,郭福生,安福民,杨益民;断奶仔猪应用麦饭石饲料添加剂的效果[J];甘肃畜牧兽医;1994年02期 |
8 |
周文卿,胥传来,李星,李智;高剂量氧化锌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饲料;1996年06期 |
9 |
顾宪红,张宏福;环境条件对断奶仔猪健康及生产性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1999年04期 |
10 |
顾耀宗,韦习会,董会玲;不同断奶日龄对断奶仔猪生长发育的影响[J];福建畜牧兽医;1999年05期 |
11 |
张学忠,海涛,林春山,李永刚;断奶仔猪暴发猪瘟的诊治[J];养殖技术顾问;1999年01期 |
12 |
徐景福;不同抗应激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的影响[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1999年24期 |
13 |
迟晓红,房茂民,李美娥,袁淑芹;断奶仔猪水肿病的诊治[J];现代化农业;2000年05期 |
14 |
陈远见;断奶仔猪应激性疾病的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2001年08期 |
15 |
刘雪兰,赵洪波;异麦芽低聚糖研究进展及其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J];湖南饲料;2001年02期 |
16 |
周贞兵,梁珠民,戴腾飞,梁梦玫;绞股蓝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的饲养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
17 |
张淑会
,李秀丽;大蒜素对断奶仔猪生长发育及其周围环境的应用效果[J];江西饲料;2004年04期 |
18 |
李敏俊
,李桂军;芽孢杆菌对断奶仔猪生长表现的影响[J];养猪;2004年06期 |
19 |
完善春,曹国辉,刘宏,袁淑芹;断奶仔猪水肿病的诊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年07期 |
20 |
周道雷;李保明;施正香;陈刚;李陆钦;;冬季暖床对断奶仔猪躺卧行为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