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寿县县域湿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研究
【摘要】:湿地是由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效保护县域湿地生态系统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寿县县域湿地资源及保护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寿县县域湿地资源面临的主要威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开展县域湿地保护规划的研究,明确湿地资源的重点保护对象,构建保护体系,完善保护措施,研究成果将对我国县域湿地资源的保护规划提供可借鉴的案例。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寿县湿地第二次普查数据,归纳了湿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县内以湖泊湿地为主体、湿地类型分布具有显著区域优势、湿地资源丰富使景观旅游资源优势独特。县域湿地分为天然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其中天然湿地占全县湿地面积的83.04%;共有永久性淡水湖、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湿地、库塘、运河、输水河及水产养殖场7种湿地类型,主要以永久性淡水湖湿地为主,占湿地总面积的63.53%。开展了湿地生物多样性分析,境内主要有9个湿地优势种植物群系,分属于3个湿地植被型组;湿地鸟类1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0种,安徽省一级保护鸟类6种,安徽省二级保护鸟类19种;鱼类资源共有8目14科51种,安徽省二级保护鱼类1种。(2)县域湿地面临水质污染程度趋于上升、不合理的开发及资源过度利用、湿地资源日渐萎缩等主要威胁。产生这些威胁的原因主要为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协调及监测机制的欠缺、管理技术的落后、湿地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不足和宣传教育力度的不力。(3)在相关理论和上位规划的指导下,明确了县域湿地保护的原则、保护范围和近、远期建设目标。并结合寿县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湿地资源分布特点,将县域湿地划分为“西北部淮河水网湿地区”、“中部河湖湿地区”和“南部低山丘陵陂塘河流湿地区”3大功能区;根据每个分区特点提出了“优先保护”、“重点保护”、“全面保护”的3个保护等级;明确了“一网双核、六廊多点”的湿地保护结构布局。(4)本研究从湿地保护体系、湿地管理体系及重点工程建设体系3大保护体系着手,通过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含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动植物保护工程、教育宣传基地等重点工程,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的恢复与治理、湿地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构建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