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酮合酶基因RNAi表达载体构建及矮牵牛遗传转化研究
【摘要】:RNA 干涉是一种重要的基因沉默方式,它在基因功能和遗传改良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本文利用短干涉 RNA(short interference RNA,siRNA)进行了矮牵牛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基因短干涉 RNA 片段表达载体的构建,研究了矮牵牛再生体系和基因枪介导、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并进行矮牵牛 CHS 基因的 RNAi 载体转化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1.构建了两个抑制矮牵牛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表达的 RNAi 表达载体pBI121-CHS。该载体含有的目的片段为反向重复序列,转录后反向复序列相互配对,形成小发卡 RNA(shRNA),在受体细胞内经加工、处理成为 21nt 的类 siRNA 分子,启动 RNA 干涉。
2.建立了成熟的矮牵牛再生体系。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激素水平下对矮牵牛再生体系的诱导效应,确定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宜培养基为: MS + 2,4-D 2.0(mg/L)+ 6-BA0.1(mg/L)+ KT0.1(mg/L)+ NAA0.1(mg/L);诱导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 + 6-BA1.0(mg/L)+ KT0.2(mg/L)+ NAA0.3(mg/L);诱导生根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 + NAA 0.4(mg/L)+ IBA1.0(mg/L)。
3.确定了卡那霉素(Kan)对矮牵牛幼苗的适宜筛选浓度。通过矮牵牛对照株对不同浓度 Kan 的敏感性试验,得出适宜的筛选浓度为 80mg/L。利用此浓度,可对转化后矮牵牛植株进行抗性筛选。
4.初步建立了基因枪介导的转基因体系。研究了不同轰击距离和次数对转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基因枪轰击参数为轰击距离:60mm,轰击次数:1 次。最终获得基因枪介导矮牵牛抗性苗 4 株,抗性苗再生率 4%。
5.初步建立农杆菌叶盘法介导转基因体系。研究了不同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矮牵牛无菌苗叶盘分化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菌液感染浓度 OD_(600)=0.5,侵染时间5min。最终获得农杆菌介导矮牵牛抗性苗 7 株,抗性苗再生率 6%。
6.通过对矮牵牛抗性苗 PCR 及 Southern 杂交分子检测,进一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至矮牵牛基因组中。共获得基因枪及农杆菌介导矮牵牛转基因株 3 株。
7.观察对比 Southern 杂交验证株与未转化植株在田间花色表现,可以看出,转基因株与对照株相比,花色变浅,花脉部有轻微白色斑点条纹。可初步判定外源干涉片段已整合进入矮牵牛基因组并对花色表现产生干涉效应。
综上所述,本文率先将 siRNA 片段用于矮牵牛 CHS 基因干涉作用的研究,通过RNA 干涉载体构建、矮牵牛再生体系和转化方法的研究,初步建立起一套较为成熟的RNA 干涉遗传转化体系,为今后 RNA 干涉技术在植物品质改良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
|
|
|
1 |
余沛涛,俞影;矮壮素对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Vilm)试管内调整株型的作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2 |
王广东,李谦盛,吴震,李慧;不同基质对矮牵牛插穗离体生根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年02期 |
3 |
颜华,李毅,宋云,邵莉,梁晓文,陈章良;二羟基黄酮醇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全序列分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997年02期 |
4 |
范惠琴,姚泉洪,黄晓敏,彭日荷;矮牵牛查尔酮黄烷酮异构酶(chiA)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和测序[J];上海农业学报;1998年03期 |
5 |
蔡华;张传和;王业精;赵茹;;观赏花卉矮牵牛与野生牵牛花的染色体核型比较[J];生物学通报;2006年04期 |
6 |
薛玉芳;蔡桂琴;;浅谈矮牵牛的栽培管理技术[J];科技风;2008年09期 |
7 |
旺堆;王喜龙;朱荣杰;李艳峰;蒋兵涛;;“想不到”生物肥对矮牵牛苗期生长影响的研究[J];西藏科技;2009年07期 |
8 |
彭志云;梁玉文;杨道兰;冯炜弘;;F_矮牵牛轻基质穴盘二级育苗技术浅析[J];甘肃科技;2009年22期 |
9 |
高忠;矮牵牛大棚播种繁殖技术探讨[J];黑河科技;1999年04期 |
10 |
佟凤琴,栾岚,胡春霞;矮牵牛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的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11 |
陈大明,张上隆,张才喜;一个与矮牵牛开花相关的MADS盒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7年01期 |
12 |
刘继梅,黄兴奇,鄢波,郑丽屏,杜云龙;不同花色矮牵牛中细胞色素b5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3期 |
13 |
何开跃,谢寅峰,李鹏飞,周慧;矮牵牛花期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2年04期 |
14 |
王蕾;韦灵林;徐虹;;矮牵牛花色素苷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及其转录调控[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9年05期 |
15 |
周瑞金;胡艳;张灿;张欢;;矮牵牛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6 |
向太和;徐纪明;王琳;林磊;;矮牵牛中查尔酮合成酶基因A (chsA)2个启动子的克隆和分析(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年01期 |
17 |
张汉尧;刘小珍;周健;龚秀会;杨宇明;;矮牵牛组织培养及变异苗的RAPD分析[J];广西植物;2006年01期 |
18 |
葛蓓孛;;不同质量分数6-BA对矮牵牛组织培养的影响[J];高师理科学刊;2008年03期 |
19 |
李国亮;丁文文;;矮牵牛温室周年供花生产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
20 |
赵倩;姚益华;刘淑兰;韩碧文;;番茄和矮牵牛薄层培养的器官发生及部分生理生化分析(简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