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
【摘要】:
大豆异黄酮是从大豆中提取出来的一类微量活性物质,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本文以脱脂大豆粉为材料,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
以染料木黄酮(Genistein)为标准样品,分别在259nm和250nm处测定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和大豆苷元(Daidzein)混合标准溶液的吸光值,对A(A259/A250)与C测定值/C实际值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大豆异黄酮的双波长紫外检测法。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浸提的最佳条件:80%乙醇、20:1的液固比、60℃下提取3h,提取次数为1次,大豆异黄酮得率为2.60%。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微波功率240W、乙醇浓度60%、提取时间90s、液固比10:1,提取次数为1次,大豆异黄酮的得率为2.74%。试验结果还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有效成分没有明显区别。由此可见,微波辅助比常规浸提的效率高。
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的三种纯化方法。结果显示,分别经等体积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可使大豆异黄酮含量由5.72%分别提高到11.4%、12.8%;采用DM201型大孔吸附树脂、以80%乙醇溶液洗脱、流速为1.0BV/h,可使大豆异黄酮含量由5.72%提高到37.6%。
比较了硅胶柱层析法、聚酰胺柱层析法和高速逆流色谱法对大豆异黄酮分离纯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硅胶柱,以乙酸乙酯一石油醚(10:3 v/v)为洗脱体系,流速1.0BV/h的条件下,可把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成分大体分开;采用聚酰胺层析法,得到两个洗脱组分,其主要成分为大豆异黄酮糖苷;采用高速逆流色谱,以甲醇/水/乙酸乙酯/正己烷为溶剂系统,转速800rpm,流动相流速为1.5ml/min,固定相可得到有效保留,能有效地分离其中的大豆苷元和染料木黄酮。
|
|
|
|
1 |
袁建,鞠兴荣;大豆异黄酮分离与精制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2年08期 |
2 |
丁鼎;颜继忠;;大豆异黄酮纯化研究现状[J];化工时刊;2011年04期 |
3 |
李红民,黄仁泉,冯新梅,崔延棠;酱油中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及其提取工艺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4 |
阮洪生;毛越;王海燕;马立红;;豆粕中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年06期 |
5 |
阮洪生;毛越;王海燕;马立红;;豆粕中大豆异黄酮的醇提工艺[J];粮油食品科技;2007年03期 |
6 |
杨阳;蒋和体;;豆粕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6年10期 |
7 |
姚开,贾冬英,何强,吕远平;大豆异黄酮主要单体组分的分离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4年03期 |
8 |
杨阳;蒋和体;;豆粕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年09期 |
9 |
蒋永红,王佩维,毛红胜;大豆异黄酮提取及纯化分离工艺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10 |
周建芹;;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活性研究[J];大豆科学;2007年02期 |
11 |
阮洪生;葛文中;秦学功;安红波;;响应面法优化豆粕中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8年04期 |
12 |
魏蕾;吕佳飞;李志洲;;花青素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市场;2010年02期 |
13 |
高苏亚;范涛;王黎;杨莉宁;李华;;姜黄中姜黄素的提取与分离工艺研究[J];应用化工;2011年02期 |
14 |
井乐刚;张永忠;;大豆乳清中蛋白质和异黄酮的超滤分离技术[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0期 |
15 |
董亮;张玉凤;王学君;陈健壮;田叶;魏建林;;牛蒡、大豆、大蒜提取物提取工艺的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5期 |
16 |
乔吉滨,刘晓梅;从黑加仑果籽中提取黑加仑籽油的研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5年04期 |
17 |
李玉珍;肖怀秋;兰立新;李继睿;;乙醇法萃取豆粕中总异黄酮的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08年19期 |
18 |
刘慧坤;吕晓玲;;匙羹藤酸分离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04期 |
19 |
黄小炯;区子弁;王琴;;银杏抗菌蛋白的提取及其抗菌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10期 |
20 |
马亚军;大豆中异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