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菌和肿腿蜂在松墨天牛防治中的应用及松材线虫在树体内分布
【摘要】: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Buhrer)Nickle)是目前中国林业生产中威胁最大的有害生物。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其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做好松墨天牛的防治工作是有效地控制松材线虫病传播的关键。为此,开展了利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和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guani Xiao et Wu)防治松墨天牛的全面系统研究,并对病死松木不同部位及病死木伐桩进行了取样调查。
在不同温度、不同剂量下用白僵菌侵染松墨天牛越冬4龄幼虫,结果表明:20~25℃是白僵菌作用松墨天牛的最适温度范围。20℃时3种浓度剂量(1.0×10~6孢子.mL~(-1)、1.0×10~7孢子·mL~(-1)和1.0×10~8孢子·mL~(-1))的白僵菌孢悬液在松墨天牛幼虫体上有效继代校正宿存率均达最高,分别为58%、95%、100%。通过白僵菌、管氏肿腿蜂及携带白僵菌的管氏肿腿蜂分别对松墨天牛4龄幼虫的作用比较,第7天时,单独接种白僵菌的最高死亡率在25℃条件下是26.3%;单独接肿腿蜂的最高死亡率是55.0%;携菌肿腿蜂的最高致死率为94.4%。林间防治实验表明:肿腿蜂携带白僵菌使松墨天牛幼虫死亡率达到61.1%,而肿腿蜂使松墨天牛幼虫的林间致死率是40.8%,白僵菌的为0.0%。因此,肿腿蜂携带白僵菌可对松墨天牛幼虫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球孢白僵菌在不同增效剂及同种增效剂的不同浓度作用,经方差分析,同种增效剂在不同浓度之间(P=0.6098>0.05),增效作用差异不显著;不同增效剂之间(P=0.3249>0.05),增效作用差异也不显著。
分别对感染球孢白僵菌的单头和成对松墨天牛成虫的取食情况、生活寿命及松墨天牛雌成虫的产卵情况作了测定。无论是单头还是成对松墨天牛,在接种白僵菌之后,其日进食量,都有大幅度下降。结果显示,不接菌的对照组天牛成虫的寿命几乎超过接了菌的2倍,可见白僵菌孢悬液可严重削弱松墨天牛成虫的生命力,缩短其生命周期。但喷洒白僵菌孢悬液对松墨天牛雌成虫的产卵没有明显影响。
球孢白僵菌对管氏肿腿蜂生活史的影响表现为,白僵菌孢悬液大大提高了管氏肿腿蜂的死亡率,缩短肿腿蜂的生活寿命。肿腿蜂经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处理后,基本表现为全部不能在松墨天牛幼虫体表产卵或个别天牛幼虫体表虽有蜂卵附着,但不能孵化。
6、7月松材线虫在死亡松树树体内不同部位的分布调查表明,松材线虫在整株松树体内分布的数量与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其分布数量随区域的变化顺序依次为:戴山>阡马山>徐山>静山。同一区域,夏季不同时间(如6月中旬和7月上旬)两次从戴山松木取样来看,松材线虫的总量差别不明显。
通过对4个季度病死木伐桩的调查以及病死木伐桩上的取样分离松材线虫的结果比较发现,松墨天牛成虫在伐桩上产卵和天牛幼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6、7月,而松墨天牛幼虫的侵入期则一直延续到秋季的10月至11月。分离到松材线虫的样品数占采集样品总数的比例,随季节的变化依次为:冬>春>夏>秋;从样品中分离出松材线虫数占分离到的线虫总数的比例,随季节的变化依次为:春>冬>秋>夏。通过对徐山和阡马山夏秋两季两次重复采样的分离结果来看,线虫的种类和数量无很大变化,但几乎看不到松材线虫的存在。
|
|
|
|
1 |
宁眺,方宇凌,汤坚,孙江华;松材线虫及其传媒松墨天牛的监测和防治现状[J];昆虫知识;2005年03期 |
2 |
赵锦年,张常青,戴建昌,蒋平,孙胜利,周关校;松墨天牛成虫羽化逸出及其携带松材线虫能力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9年06期 |
3 |
来燕学;松墨天牛成虫体内的松材线虫分布和速检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2004年02期 |
4 |
来燕学,柳建定,徐企尧,王亚红,周成枚;球孢白僵菌×蜡蚧轮枝孢菌(BV制剂)对松墨天牛幼虫寄生试验初报[J];江苏林业科技;2003年04期 |
5 |
李建庆;张永安;梅增霞;石东里;;白僵菌和绿僵菌蛋白对松墨天牛致病性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6 |
刘洪剑;石建伟;束庆龙;孟志芬;董广平;方建民;;球孢白僵菌对松墨天牛成虫生活习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7 |
韩兵;朴春根;汪来发;李永;申相澈;郑荣镇;;马鞍山林场松墨天牛病原微生物种类调查鉴定及毒力测定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
8 |
杨宝君,汪来发,赵文霞,徐福元,张培,李占鹏;松材线虫病的潜伏侵染及松墨天牛传播新途径[J];林业科学研究;2002年03期 |
9 |
柴新义,樊美珍,李增智,夏成润;白僵菌不同放菌策略对防治松墨天牛效果的影响[J];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10 |
马良进;杨毅;张立钦;;松墨天牛寄生白僵菌的优良菌株筛选[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11 |
宋红敏;徐汝梅;;松墨天牛的全球潜在分布区分析[J];昆虫知识;2006年04期 |
12 |
胡中成;杨毅;马良进;孙素婷;;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白僵菌主动传染松墨天牛探索试验[J];浙江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
13 |
林海萍;殷红福;毛胜凤;胡加付;张昕;;球孢白僵菌经不同基质继代移殖后对松墨天牛毒力的变化[J];中国生物防治;2010年02期 |
14 |
马良进,毛胜凤,单成明;球孢白僵菌培养条件及施菌方法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3年04期 |
15 |
刘洪剑;束庆龙;汪来发;朴春根;方建民;董广平;;白僵菌孢悬液添加增效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致死作用[J];林业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
16 |
李庚祥;陈斌;李正跃;杨洋;;三株丝孢虫生真菌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感染效应[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17 |
梅增霞;李建庆;张永安;陈印平;;白僵菌代谢蛋白对松墨天牛毒性生测方法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2007年04期 |
18 |
黄焕华;;深圳市松树毁灭性疫病—松材线虫萎蔫病[J];广东林业科技;1990年06期 |
19 |
曾翔,王耀良,曾建雄,林准;惠州港局辖区松材线虫疫情调查[J];植物检疫;1999年03期 |
20 |
来燕学,张世渊,黄华正,吕兆田,史迎寅;松墨天牛在松树枯萎中的作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