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Cu、Cd和F复合污染评价及修复技术探讨
【摘要】:
土壤重金属和氟污染是全球环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土壤重金属和氟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重金属矿区周边地区。本文选在我国铜冶炼重要基地的江西省贵溪市某工业园区,对该工业园区周边农田土壤Cu、Cd与F复合污染土壤进行评价;并选择了污染最严重的土壤,于2008年5~10月,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进行了室内盆栽水稻实验,研究了新型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木炭、竹炭、磷灰石、石灰和猪粪等6种改良剂和水洗物理处理对该复合污染土壤改良修复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贵溪市九牛岗义门陈家村小组和印石里村农田土壤Cu、Cd含量分别是背景值的10.96~25.11和2.28~8.05倍,按国家国家土壤二级标准(Cu:50mg/kg,Cd:0.3 mg/kg,Cu、Cd的超标率为100%、93%;其土壤pH值与对照相比也下降了0.17~1.08个单位,同时容重、P和有效P与清洁区比均有所增加;用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该调查区农田属于重金属重度污染。
2.Cu、Cd与F复合污染土壤添加纳米羟基磷灰石等6种改良剂,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土壤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土壤pH值的高低顺序为:石灰猪粪磷石灰竹碳木炭纳米羟基磷石灰水洗CK。其中,分蘖期以石灰处理的增幅最大,平均增加了0.89个单位、猪粪增加了0.51个单位、磷石灰增加了0.44个单位、纳米羟基磷石灰增加0.18个单位、木炭和竹碳分别增加0.30和0.35个单位。
3.添加纳米羟基磷灰石等6种改良剂后,均显著降低了复合污染土壤中交换态Cu、Cd和水溶态F的含量。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土壤交换态Cu、Cd和水溶态F含量存在着动态变化,其变化趋势因改良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改良剂的添加在降低土壤重金属Cu、Cd交换态和F水溶态和交换态的含量的同时,也不同程度上增加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比例,从而降低了土壤重金属Cu、Cd和F的生态毒性。
4.添加纳米羟基磷灰石等改良剂后,土壤中部分Cu、Cd、F由生物毒性大的形态向生物毒性小的形态转化,对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其不同处理水稻茎叶和根生物量大小顺序为石灰磷石灰猪粪水洗木炭竹碳纳米羟基磷石灰CK。
5.添加纳米羟基磷灰石等改良剂后,水稻籽粒、茎叶和根中Cu、Cd和F的含量与对照相比下降了,下降幅度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在不同处理土壤中水稻籽粒、茎叶和根中的Cu、Cd和F含量大小顺序分别为: CK竹碳纳米羟基磷石灰水洗木炭磷灰石猪粪石灰、CK水洗木炭竹碳磷灰石猪粪纳米羟基磷石灰石灰和CK竹碳水洗木炭猪粪磷灰石纳米羟基磷石灰石灰。
6.在水稻生长的整个生育期,水稻茎叶对土壤污染修复过程Cu、Cd和F的吸收是动态的。从到分蘖期到抽穗期,水稻茎叶中的Cu、Cd和F含量是随着水稻生长而逐渐升高,到水稻成熟期随着水稻生物量的增加其含量有不同程度减少。因此,对重金属Cu、Cd和F污染土壤的改良修复应该贯穿于水稻的整个生育期。
7.添加纳米羟基磷灰石等改良剂后提高了土壤pH值,降低了土壤中交换态Cu、Cd和水溶态F的含量,从而降低了水稻中Cu、Cd和F的含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中交换态Cu、Cd及水溶态F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水稻各部位Cu含量间与土壤中交换态含量呈显著相关;水稻糙米和茎叶中Cd的含量与土壤中交换态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根不相关;水稻茎叶和根中F的含量与土壤中水溶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糙米不相关。
8.研究发现,在6种改良剂中,纳米羟基磷灰石、石灰、木炭是修复重金属和氟污染土壤最为经济、环保和效果最理想的改良剂。
|
|
|
|
1 |
吴卫红,谢正苗,徐建明,洪紫萍,刘超;不同土壤中氟赋存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02年02期 |
2 |
李华斌,徐向荣,彭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和土壤中的氟[J];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
3 |
吴卫红,谢正苗,徐建民,黄昌勇;土壤中的氟与砖瓦清洁生产[J];环境与开发;1999年02期 |
4 |
利锋;土壤氟与植物[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年05期 |
5 |
张晓平;西藏土壤中氟的含量及其分布[J];环境科学;1998年01期 |
6 |
李波,青长乐,周正宾,杨青敏;肥料中氮磷和有机质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及治污中的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6期 |
7 |
李波,青长乐,周正宾,杨青敏;肥料中氮磷和有机质对土壤重金属行为的影响及在土壤治污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保护;2000年06期 |
8 |
李娜;陈建中;裴健;;超声消解-ICP-AES法测定土壤中的Co、Cu、Mn、Pb、Zn[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
9 |
张丽;;西安市未央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调查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03期 |
10 |
范春蕾;;微波消解-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研究巴戟天及种植地土壤中Cd的含量[J];食品科技;2010年03期 |
11 |
郝汉舟;陈同斌;靳孟贵;雷梅;刘成武;祖文普;黄莉敏;;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固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3期 |
12 |
纪玉琨;李广贺;;作物对重金属吸收能力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S1期 |
13 |
潘大志;张焱;冯世强;张自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Fisher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四川环境;2007年06期 |
14 |
易强;彭涛;;扬州市工业用地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分析[J];四川环境;2011年03期 |
15 |
李世勇;张成江;倪师军;施泽明;周晓剑;;成都市市区土壤热释汞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年02期 |
16 |
招启柏;朱卫星;胡钟胜;王宏武;刘艳杰;王广志;曹志洪;;改良剂对土壤重金属(Cd、Pb)的固定以及对烤烟生长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09年04期 |
17 |
周建平;乐静;纪晓红;黄娟;张秀;;冶炼厂烟气排放与土壤重金属污染[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18 |
陈燕萍;;中美土壤中重金属原子吸收测定方法差异[J];广州环境科学;2000年02期 |
19 |
黄碧捷;朱琳;李燕;王秋丽;;沈阳市土壤中铅、汞的生物可利用性[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4期 |
20 |
雷鸣;廖柏寒;曾清如;秦普丰;;湘南某矿区菜园土中典型重金属的形态分析[J];环境化学;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