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预处理对短暂脑缺血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摘要】:目的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超短效纯μ阿片受体激动剂,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阿片类镇痛药物。最新的研究发现瑞芬太尼可以模拟缺血预处理(IPC),对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短暂脑缺血模型初步探讨瑞芬太尼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雄性SD大鼠,280~320g,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瑞芬太尼预处理低剂量(RPC1)、中剂量(RPC2)和高剂量(RPC3)组,第组8只。采用两侧颈总动肪夹闭8min加放血性低血压(30~35mmHg)模型,实现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瑞芬太尼预处理分别以0.2、0.6和2μg·kg-1·min-1速率尾静脉泵注5min,停止5min,重复进行3次。再灌注3天后通过Morris水迷宫测量术后大鼠空间学习与记忆的能力,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CAl区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阳性细胞的表达,从而探讨ChAT的表达在瑞芬太尼预处理的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观察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包话逃避潜伏期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ChAT在CAl区的表达。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PSS 11.5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Newman-Keuls公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前,缺血8min和再灌注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第3天始,瑞芬太尼中、高剂量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潜伏期显著短于模型组(P0.05),瑞芬太尼低剂量组和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最后一天的空间探索实验:瑞芬太尼中、高剂量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穿越原平台次数和靶象限时间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模型组[(38.0±5.1)%,(39.9±4.6)%vs.(29.±5.6)%,P0.05],瑞芬太尼低剂量组和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31.8±6.9vs.29.4±5.6,P0.05);免疫组化方面:与模型组比较,瑞芬太尼预处理中、高剂量组显著增强了大鼠海马CA1区ChAT的阳性表过(0.51±0.19,0.53±0.2vs.0.35±0.13,P0.05),而低剂量组和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0.41±0.15 vs.0.35±0.13,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