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情况最为严峻[1]。卫生部为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自2004年多次颁布指南性文件都对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做了规范性的要求[2]。国内大多医疗机构多依据国内外有关指南、指导原则或依据各省市制定的实施细则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调查、评价或干预[3],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评价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为探索制订一套包含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过程各个关键环节的评价体系,特开展此项研究,以期对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目的: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探索建立一套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分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抽取病例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不断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规范化、合理化。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复习法和专家讨论法从用药指征、用药选择、用药过程和用药结果四个用药环节初步拟定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应用Delphi法最终确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分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抽取276份病例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采用信度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对综合评价结果采用X-X, X, X+X确定区分不同等级的界限,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验证应用综合评价值获得的各分类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用药指征、用药选择、用药过程和用药结果,22个二级指标。
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问卷咨询,第一轮咨询共发出了30份,收回28份,回收率为93.33%;邀请的专家平均年龄46.14±8.01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96%(27/28),平均工作年限大于15年的占64.28%(18/28);专业分布:临床药学10人、临床医学10人、临床药理学2人、护理学2人、卫生管理学1人、卫生统计学1人、医院感染管理1人,医学检验1人。第二轮专家咨询共发出28份,收回25份,回收率为89.29%;邀请的专家平均年龄45.00±5.38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96%(24/25),平均工作年限大于15年的占84%(21/25);专业分布:临床药学8人、临床医学9人、临床药理学2人、护理学2人、卫生管理学1人、卫生统计学1人、医院感染管理1人,医学检验1人。
第一轮咨询专家平均判断系数(Ca)为0.93,专家对问题的平均熟悉程度系数(Cs)为0.75,专家的权威系数(Cr)为0.84(>0.70);第二轮咨询专家平均判断系数(Ca)为0.80,专家对问题的平均熟悉程度系数(Cs)为0.74,专家的权威系数(Cr)为0.77(>0.70),说明参加两轮咨询活动专家权威程度高,结果可信。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结果显示,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经过两轮咨询后上升到0.466(2=46.14,P=0.000),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经过两轮咨询上升到0.416(2=218.606,P=0.000),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p值0.05,即检验结果具有显著性,说明专家对指标的评价协调程度好。
本指标体系从构想、指标的提出与筛选,均采用了专家咨询法,最终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分配系数。通过统计方法验证区分用药合理性水平的等级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所抽取病例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是,0~54.50分重度不合理,54.50~61.97中度不合理,61.97~69.43轻度不合理。69.43分以上为合理。
结论:1.本研究所建立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两轮专家咨询,体系中各级指标均被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达到定量评价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要求。通过专家权威程度、协调程度、应用研究及统计学分析证明本指标体系达到测量学的基本要求,能够较全面的反映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水平,适合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综合评价。
2.采用综合评分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综合评价结果采用X-X, X, X+X法确定区分不同等级的界限,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验证各评价等级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可见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是科学、可行的。
3.本研究探索性建立一套包含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过程涉及各个关键环节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医护人员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关键环节,从细节、流程上尽可能减少发生问题的可能性。从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每一个环节入手,及时发现、解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问题,对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提升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