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影响因素的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最常见的肾替代方式,而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管通路有自体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中心静脉导管三种类型,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其使用寿命最长、并发症最少而成为最主要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第一选择[1]。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及质量直接关系到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据调查,因血管通路问题住院的患者占总住院患者的20%[2]。狭窄或者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常直接导致动静脉内瘘失功能。如果能明确影响内瘘使用寿命的相关因素,将有助于制定内瘘保护措施。经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有不少关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原因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通过对内瘘栓塞组和内瘘通畅组的各项指标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在对照组的选择上均未考虑到内瘘已使用时间对内瘘功能的影响,或者将内瘘已使用时间做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显然,内瘘已使用时间对内瘘的功能有重要影响,因为内瘘本身存在自然寿命。如果在对照组的选择上对内瘘已使用时间进行匹配,即选择与栓塞内瘘同期行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则可以消除混杂因素,从而更准确发现导致内瘘栓塞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
方法以46例首次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的患者为病例组,按1:2选择与其同期行动静脉内瘘术且入组时内瘘功能良好的患者92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各项临床和生化指标,分别进行1:2匹配资料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之间糖尿病、透析次数、低血压、甘油三酯、钙磷乘积、心脑血管并发症、使用左卡尼汀等存在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糖尿病和钙磷乘积高是内瘘栓塞的危险因素,使用左卡尼汀是保护因素。
结论糖尿病、钙磷乘积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相关,长期使用左卡尼汀可能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