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临床、遗传特点分析及其基底膜带结构缺陷的研究
【摘要】: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组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皮肤或粘膜轻微外伤后出现水疱为基本特征。根据大疱形成的位置可分为单纯型、交界型和营养不良型(DEB)。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将DEB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DDEB)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RDEB)。根据皮损的分布、形态特点,DDEB又可分为:白色丘疹样型(Pasini型)、Cockayne-Touraine型、Bart综合征、新生儿短暂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TBDN型)、痒疹样型、胫前型6个亚型。
本文通过对3个DEB家系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进行临床和遗传特点分析,同时采用普通病理、间接免疫荧光及透射电镜对三个家系先证者进行研究发现:(1)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各家系平均发病年龄差异较大,同一家系中不同病人的发病年龄,有的差异较小,有的差异较大,发病年龄最小的为出生时,最大的为70岁;(3)3个家系中均存在同一家系中有不同的DDEB临床亚型;(4)免疫荧光检查发现,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7:2进行检测Ⅶ型胶原,家系1先证者皮肤基底膜带(BMZ)处荧光较强,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家系2、3先证者BMZ处荧光较弱,亮度明显弱于对照;(5)透射电镜显示裂隙位于BMZ致密板下,锚原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紊乱。
本文发现IIF检测BMZ致密板下Ⅶ型胶原、电镜对诊断DDEB有一定帮助,同一家系中,不同患者的表现度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DDEB亚型。
|
|
|
|
1 |
李晓文,游文凤,刘运卿,齐华,连建华;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调查[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4年01期 |
2 |
张淑妍;增殖性大疱性表皮松解1例(附家系调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年01期 |
3 |
高秀娟;手足复发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报告[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年05期 |
4 |
吴梦晖,易军凡,钟达芝;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4代16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4年01期 |
5 |
王毓新,庄逢康;白色丘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家系3代7例报告[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6 |
王宝琦,徐世芬,王滨;白色丘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家系2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年02期 |
7 |
顾富祥,孙火宝,张滨;盐裂皮损围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诊断表皮下水疱病[J];皮肤病与性病;1996年04期 |
8 |
戴若玲;莫把大疱性类天疱疮当湿疹[J];老年人;1998年11期 |
9 |
陈强,刘春平,赵淑霄;肾移植术后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一例[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3年05期 |
10 |
Krasagakis K.;Samonis G.;Maniatakis P. ;党倩丽;;大疱性丹毒:临床表现、感染葡萄球菌的类型及对甲氧西林的耐药性[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3期 |
11 |
高琳;沈柱;刘玉峰;;大疱性扁平苔藓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11期 |
12 |
罗模桂;雷田兵;李杰;;大疱性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年09期 |
13 |
张美华,朱文元,王苏华,汤意诚;蓝色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1例报告[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年03期 |
14 |
朱学骏,李冠群;大疱性类天疱疮111例治疗经验总结[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年04期 |
15 |
王玉华,戚钢城,程凤兰,姜世梅,黄萍;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3例大疱性皮肤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年04期 |
16 |
吴玮,陈秋霞;大疱性SLE2例报告[J];临床荟萃;1997年12期 |
17 |
周再高,成晓如,谭仲楷;银屑病伴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年02期 |
18 |
高永华,姜国调,邵燕玲,方凯;儿童IgA线状大疱性皮病3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年06期 |
19 |
蓝广萍,李亚;浅谈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护理体会[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
20 |
林文龙;林可霉素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