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物质和5-羟色胺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插管、微量注射、核团毁损、多导睡眠描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行为活动测定等方法,研究P物质(substance P,SP)和5-羟色胺(serotonin,5-hydroxytryptamine,5-HT)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及大鼠vLPO化学毁损后行为活动改变。
1 侧脑室注射P物质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
1.1大鼠侧脑室内微量注射SP(100nmol)后睡眠时间增加,觉醒时间减少;而在侧脑室内微量注射SP受体阻断剂(N-acetyl-L-tryptophan 3,5-bis(trifluoromethyl)-benzyl ester,100nmol)后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增加。
1.2大鼠腹外侧视前区(ventrolateral preoptic area,vLPO)内微量注射兴奋性神经细胞毒剂海人酸(kainic acid,KA,0.4μg)后,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增加;KA毁损vLPO后,侧脑室注射SP,SP原有的促眠作用未见出现。
1.3侧脑室注射SP(100nmol),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到vLPO Fos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加。
2 腹外侧视前区SP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
2.1大鼠vLPO内微量注射SP(10nmol)后与对照组比较睡眠时间增加,特别是深慢波睡眠时间明显增加,觉醒时间减少;而在vLPO内微量注射SP受体(NK-1)阻断剂(N-acetyl-L-tryptophan 3,5-bis(trifluoromethyl)-benzyl ester,10nmol)后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增加。
2.2大鼠vLPO内微量注射磷脂酶C(PLC)抑制剂U73122(20nmol)后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增加;大鼠vLPO内微量注射U73122(20nmol)阻断SP受体信号跨膜转导,30分钟后再在vLPO微量注射SP(10nmol),SP原有的促眠作用未见出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
2.3大鼠vLPO内微量注射GABA合成关键酶抑制剂3一琉基丙酸(3一MP,5瑰),注
射当日睡眠时间轻度减少,第二日睡眠时间明显减少,觉醒时间明显增加,第三、
四日睡眠和觉醒时间逐渐恢复至正常;在大鼠vLPO内微量注射3一MP后第二日,
vLPO内微量注射SP(10nm。1),SP原有的促眠作用未见出现。
2.4完全剥夺大鼠24小时睡眠后,应用免疫组化检测,vLPO SP染色较正常对照
组增加。
3腹外侧视前区5一HT对大鼠睡眠一觉醒周期的影响
3.1大鼠vLPO内微量注射小剂量5一HT前体5一轻色胺酸(5一HTP,0.5陀)对大鼠
睡眠一觉醒周期无明显影响;vLPO内微量注射5一HTP(1魄)或5一HT转运体抑制剂
氟西汀(6协g)后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增加;而在vLPO内微量注射非特异性
5一HT受体阻断剂二甲基麦角新碱(MS,0.5拼g)后睡眠时间增加,觉醒时间减少。
3.25一经色胺酸的促醒作用和MS的促眠作用有时间相关性。
3,3大鼠vLPO内微量注射KA毁损vLPO神经元后,通过开野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
实验观察大鼠的行为活动,发现大鼠的探究行为等活动有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
相比没有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表明:
1.P物质是一种中枢性促眠物质,但必须通过vLPO介导。
2.P物质在腹外侧视前区具有促进大鼠睡眠的作用,特别是深慢波睡眠;SP的促
眠作用通过GABA能神经元介导。
3.完全性睡眠剥夺后SP表达上调。
4.5一经色胺在腹外侧视前区具有促进大鼠觉醒的作用。
5.腹外侧视前区具有抑制动物行为活动的效应,但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
异。
|
|
|
|
1 |
罗勋;王云;王春花;王顺昌;;猫下丘中央核5-HT、P物质和星形胶质细胞年龄相关变化[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1年03期 |
2 |
;[J];;年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