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地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鉴定与流行特点
【摘要】:
目的:采用病毒分离和RT-PCR法对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标本进行系列检测,以对该地区手足口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对经微量中和试验确证的EV71分离株VP1区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将测定结果与国内外EV71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绘制出进化树,为手足口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EV71毒株基因库及分子流行病学提供可靠资料。
方法:(1)采集临床诊断为HFMD患儿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共22份,采用病毒分离和RT-PCR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将待检标本按常规要求处理后接种RD细胞和HEp-2细胞,观察到特征性细胞病变后,收获病毒,采用微量中和试验和RT-PCR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在进行病毒分离的同时,将标本离心后,收集沉淀物进行RT-PCR。以每份标本核酸抽提物作为模板,分别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和EV71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种标本和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进行比较。
(2)将经微量中和试验和RT-PCR扩增并测序为EV71阳性的4株分离株VP1基因进行全基因测序,所得序列与网上公布的我国深圳、武汉、台湾、阜阳的EV71流行株,以及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EV71病毒株共计15株标准基因序列的VP1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构建种系进化树,并对该基因特征与分型进行分析。
(3)对病毒分离和RT-PCR检测阳性患儿的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等一般情况,以及发热、皮疹、发热和皮疹的先后关系,有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等临床表现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结果:(1)从22份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中分离出可疑肠道病毒6株,阳性率为27.3%,经微量中和试验和RT-PCR检测,以及VP1全基因测序证实分离株均为EV71病毒。VP1蛋白基因全长891bp,编码一个含297个氨基酸的蛋白,其中4株分别命名为1-4-Luan-CHN-08、14-1-Luan-CHN-08、6-6-Luan-CHN-08和19-1-Luan-CHN- 08,VP1区全基因序列与检索到的15株EV71基因相关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种系进化树。结果显示:4株分离株与EV71病毒A基因型代表株BrCr的VP1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96%,较为接近,差异率小于12%;与EV71病毒B、C基因型代表株比较,同源性在74%~82%,差异率在18%~26%。表明六安地区这次手足口病主要病毒流行株属于A基因型,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流行的EV71病毒株不属于同一基因型,至今国内未见报道。
(2)本次22份标本中,咽拭子和疱疹液分别为14份和8份,其中RT-PCR检测为EV71阳性的10份,阳性率为62.5%(10/16);22份标本全部进行了病毒分离,EV71阳性的6份,占27.3%(6/22),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有明显差别(χ2=6.35,P0.05),RT-PCR检测阳性率远高于病毒分离阳性率。
(3)经检测确证为EV71感染所致HFMD患儿8名,占57.1%(8/14),男女性别比为5:3;从年龄来看,RT-PCR检测阳性的病例除两例年龄大于4岁(分别为5岁和7岁)外,其余均为4岁以下,占75%(6/8)。HFMD发病主要集中出现在5月上旬。8例EV71感染者中,手足口臀膝皮肤黏膜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皮疹或疱疹,其中1例有轻度的脑炎症状,6例还伴有发热症状,且发现这6例热患儿中有3例表现为先出疹后发热,1例发热和出疹同时出现,2例先发热后出疹。
结论:(1)本研究显示EV71是2008年六安地区HFMD流行的主要病原体,分离株属于A基因型,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流行的EV71病毒株不属于同一基因型。而A型EV71已多年未在全球流行,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2)咽拭子标本在用RT-PCR和病毒分离进行检测EV71时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推荐咽拭子应作为临床标本采集时的首选标本。
(3)EV71不仅可致手足口病,同时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本研究确证为EV71感染8例患儿中,手足口臀膝皮肤黏膜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皮疹或疱疹,其中1例有轻度的脑炎症状,6例还伴有发热症状,且发现这6例热患儿中有3例表现为先出疹后发热,1例发热和出疹同时出现,2例先发热后出疹。
|
|
|
|
1 |
张爱香,李燕婷,张家琪,吴寰宇,李秀珠,黄惠敏,顾宝柯,蒋杰辰;一起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手足口病爆发的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12期 |
2 |
王宪红;;2011年安阳市手足口病患儿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5期 |
3 |
李敬风;陈荣光;雷尚兵;罗新兵;汪莎莎;胡艳萍;柯辉;;重症EV71手足口病2例报告[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05期 |
4 |
严志平,何雅青,刘可,何建凡;深圳市南山区肠道病毒71型引起手足口病局部流行的初步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1年07期 |
5 |
李梅;陈伟;;两例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海南医学;2010年10期 |
6 |
苗雪峰;苗惠军;;2009年聊城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0年06期 |
7 |
张慧霞;杨兆民;;商州区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11期 |
8 |
刘芳;陈国庆;高英;;手足口病重症病例6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1年05期 |
9 |
邱丛;陈昌福;张高敏;;2008-2009年宁德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年07期 |
10 |
汪孝东;;铜陵县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
11 |
农光民;刘艳明;;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22期 |
12 |
赵华;赵春芳;陈应琼;凌华;张敏;;重庆市2009年手足口病病原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2期 |
13 |
陈立,李秀珠,张礼璧,朱晖,胡家瑜,丁晓光,祝双利,清水博之;一起引发手足口病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的分子特征[J];中国计划免疫;2003年05期 |
14 |
李双杰;;肠道病毒71型感染性疾病[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年22期 |
15 |
郑锦绣;程险峰;;肠道病毒71型的研究概况[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年03期 |
16 |
姚正钢;;手足口病2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32期 |
17 |
夏志才;王辉;;2008年宣城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
18 |
康宁;谭毅;闭福银;居昱;韦增良;周开姣;莫毅;;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50例非手足口病幼儿肠道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疾病监测;2010年09期 |
19 |
骆玲飞;王小光;刘继倩;陈秀华;张颖华;刘芸;杨丽华;;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4期 |
20 |
阎岩;王定明;胡静;田克诚;庄丽;蒋维佳;;贵州省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