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下经鼻筛窦入路切除前颅底肿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摘要】:
目的:通过模拟鼻内窥镜下经鼻筛窦切除前颅底肿瘤手术入路,研究鼻内窥镜相关的鼻窦前颅底区域应用解剖学,探讨该手术入路的解剖显露范围和手术可操作的空间,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为鼻内镜前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1) 10%福尔马林浸泡过的10具20侧成人尸体头颅上,分别用红、蓝乳胶分别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灌注,完全在鼻内窥镜下按照Messerklinger术式开放前后组筛窦,切除中鼻甲完整暴露筛顶筛板以及额隐窝,磨开前颅底及鞍结节骨质,暴露硬脑膜并切开,对涉及的结构进行鼻内窥镜下解剖学观察、测量和拍照,并以鼻小柱基部为基点,分别测量各解剖结构与基点间的距离及该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2)选15例临床垂体腺瘤患者头颅CT导航数据导航下进行该入路相关的骨性结构测量。结果:鼻小柱基点与各解剖结构的平均距离和鼻小柱基点与各解剖结构连线与鼻底平面的夹角分别为:额隐窝54.0mm±4.8mm,57.0°±5.0°;钩突前缘43.5mm±3.5mm ,49.5°±5.5°;筛泡46.5mm±3.3mm,48.5°±3.5°;筛前动脉58mm±4.0mm,52.0°±5.5°;筛后动脉65.8mm±3.5mm,41.5°±3.5°;筛板中部53.4mm±3.6mm,50.0°±4.5°;蝶筛交界处68.2mm±5.5mm,38.5°±3.5°;视神经管颅口76.4mm±3.3mm,33.5°±5.5°;二侧眶内侧壁之间距离22.4mm±4.5mm;两侧视神经管颅口之间的距离17.3mm±2.4mm;额窦口与鞍结节之间的距离40.3mm±3.6mm。结论:内窥镜下经鼻筛窦入路可以完全在内窥镜下比较容易到达前颅底区域,能够很好地暴露两侧眶内侧壁之间前达额窦口和后达蝶鞍的前颅底区域,能够充分显露和切除前颅底肿瘤。
|
|
|
|
1 |
顾建华;宋柏龙;马智杰;邱会军;孙勇;;鼻内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36例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年09期 |
2 |
吴胜齐;陈朱井;程贤宁;陈奇志;;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34例临床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
3 |
尹曼莉;梁建平;侯萍;袁弘;唐凤珠;;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07年03期 |
4 |
孙光明;许学谷;曹恒明;刘稳;李培华;;鼻内镜下T3期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1年04期 |
5 |
李影雪;鼻内镜手术治疗Ⅲ型鼻窦炎68例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6 |
王晓菲,宋杰,刘霞,宋维杰;鼻内镜手术并发症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年03期 |
7 |
杨华晖;陈健;巨亚敏;;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J];中国现代医生;2007年19期 |
8 |
王艳,孙燕萍,倪刚,凌伟江,付庆儿;18例鼻真菌病诊疗体会[J];新医学;2004年06期 |
9 |
乔莉;陈福权;邱建华;薛涛;刘永收;;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中漏口定位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年06期 |
10 |
居富年;王中亮;关兵;薛普翼;于爱民;;鼻内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年11期 |
11 |
崔颖;丁德涛;;鼻内镜联合柯陆氏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J];中国内镜杂志;2009年12期 |
12 |
文开学;王湘;张宇皓;曹淑琴;王文超;栗向韶;;鼻内镜下鼻中隔软骨修复爆裂性眶内壁骨折18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年05期 |
13 |
崔巍勇;;鼻内镜下治疗后鼻孔息肉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8期 |
14 |
覃启才;覃文格;;术前应用抗生素及立止血对鼻内镜手术中出血量的影响[J];微创医学;2006年02期 |
15 |
尹昕;非鼻窦炎的鼻源性头痛33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年08期 |
16 |
王子刚;闫飚;;鼻内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J];安徽医学;2006年04期 |
17 |
黄杰;陈丽;高莉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48例[J];东南国防医药;2011年01期 |
18 |
张劲梅;黄琦;王海鹤;;鼻内镜手术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6年10期 |
19 |
刘佳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
20 |
朱延玲,闫晓娟,牟文清,王忠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