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注入口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观察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人脑的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注入口在显微解剖和计算机体层摄影静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venography,CTV)、增强磁共振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CE-MR)影像学图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脑静脉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和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30例(60侧)成人头颅标本,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0±11岁,蓝色明胶或乳胶灌注,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记录注入口的数目、分布、类型及走行等形态特征。选择经临床证实无脑静脉血管病变或损伤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6±13岁,行CTV和增强MR检测各20例,观测项目与显微解剖相同。
结果1、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注入口的显微解剖学观察。①注入口的数目共有注入外口367个(桥静脉与硬脑膜连接处,位于上矢状窦腔外),注入内口(桥静脉在上矢状窦腔内的开口)375个,其中有8个注入外口分别对应两个注入内口。注入口集中分布在上矢状窦前段和后段,其中上矢状窦前段注入口128个,上矢状窦后段注入口239个。②注入口的类型注入口分直接注入和间接注入两种,间接注入指桥静脉注入外口在上矢状窦两侧的硬脑膜或大脑镰内的脑膜静脉,或在上矢状窦侧壁双层内的硬膜旁窦走行一段距离后到达注入内口。③注入口的走行上矢状窦前段间接注入口21个,其中24%(5/21)使得桥静脉由逆行注入上矢状窦变为垂直或顺行注入;上矢状窦后段间接注入口89个,其中85%(76/89)使得桥静脉由逆行注入上矢状窦变为垂直或顺行注入。④注入内口位置注入前段共有注入内口128个,其中88%位于上矢状窦侧角、7%位于侧壁、5%位于下角;注入后段共有注入内口247个,其中29%位于侧角、43%位于侧壁、28%位于下角;上矢状窦后段位于侧壁和下角的注入内口数目均比注入前段多,位于侧角的注入内口数目少于注入前段。2、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注入口的影像学观察。①注入口的数目CTV观察注入口的整体效果好,共观察到注入外口186个,注入内口190个,有4个注入外口分别对应两个注入内口。上矢状窦前段注入口64个,上矢状窦后段注入口122个。与显微解剖观测结果相比较,CTV观测到的注入口数目明显减少,只能观察到76%的注入口。②注入口的分型CTV能观察到位于上矢状窦顶壁两侧的脑膜静脉,增强MR能够观察到位于上矢状窦侧壁双层内的硬膜旁窦,CTV和增强MR均未能观察到位于大脑镰内的脑膜静脉。③注入口的走行CTV能够清晰显示注入口的走行情况。上矢状窦前段间接注入口11个,其中36%(4/11)使得桥静脉由逆行注入上矢状窦变为垂直或顺行注入;上矢状窦后段间接注入口36个,其中83%(30/36)使得桥静脉由逆行注入上矢状窦变为垂直或顺行注入。与显微解剖相比较,CTV观察注入口走行的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注入内口的位置增强MR冠状面图像中能够清晰显示桥静脉注入内口与上矢状窦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显微解剖研究结果相比较,增强MR观测到的注入内口数目明显减少且不能够观察到位于上矢状窦下角的注入内口,观测到的位于侧角和侧壁上的注入口所占比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①人脑的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注入口复杂多样,一个注入外口可对应两个注入内口。②注入口常使桥静脉逆行、垂直和顺行注入上矢状窦内的方式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③无创性的CTV和增强MR检查手段能够显示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注入口的数目、类型和走行等形态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