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综合性整复
【摘要】:
目的:依据相关临床基础理论,探讨应用综合性方法整复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单侧唇裂术后畸形的整复效果。
方法:于2007年10月到2010年3月,临床收治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病人28例。记录唇裂一期修复术式。临床表现均有唇鼻复合畸形,以鼻部畸形为主占多数,表现有鼻小柱短小偏斜,鼻尖扁平,患侧鼻翼塌陷失去正常拱形,鼻孔扁宽而鼻底低于健侧,患侧鼻翼脚(鼻翼基底部)外展、下移、后陷;唇部畸形表现有上唇疤痕重及继发患侧唇高不足,红唇薄弱、切迹或凹陷,人中形态差等。针对不同畸形采用不同整复方法,尤其是用2到3种不同方法联合修复一种畸形,重点应用肌性修复方法,术后即刻观察效果及部分病例作3个月-3年随访。结合学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单侧唇裂继发畸形的整复方法,学习相关局部病理解剖等临床基础理论,结合热点问题的研究探讨整复方法的改进。
结果:临床整复单侧唇裂继发畸形病人28例。采用综合方法修复,术后抗感染治疗3-5天,一周拆线,切口无一例感染,皮瓣无一例坏死。硅胶管支撑双侧鼻孔3-6月,术后即刻效果及随访3个月到3年,红唇圆润整齐,唇弓对称,人中嵴及人中窝外观接近正常,患侧鼻翼饱满与健侧对称,鼻底鼻槛抬高明显,效果满意。
结论:唇部口轮匝肌的完全复位与功能重建在畸形修复中有着重要作用。彻底分离切缘两侧肌肉增加唇高是对功能性修复唇裂方法的延伸理解。传统方法整复加自体或人工材料充填能有效改善鼻畸形,效果满意。应用白唇部瘢痕瓣填充和修复红唇凹陷,方法简单,行之有效。
|
|
|
|
1 |
石冰,邓典智,陈锦文,刘果生,夏田;单侧唇裂治疗效果评价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2年02期 |
2 |
强永久,刘玲;单侧唇裂两种术式的术后临床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
3 |
梁尚争,林辉灿,赵维新;单侧唇裂鼻畸形Ⅱ期矫正术[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5年01期 |
4 |
刘庆坤;单侧唇裂患儿修复方法和手术年龄的选择[J];中国美容医学;2000年06期 |
5 |
石冰,徐慧芬,魏世成,胡开进;单侧唇裂鼻畸形的初期和二期整复[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5年04期 |
6 |
张国辉,王传合;从单侧唇裂定量分类特点浅谈三角瓣法的适应症选择[J];河北医学;2000年11期 |
7 |
巫国辉;李小林;曾瑞;;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修复[J];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23期 |
8 |
黄建华;苏志勇;温坤;;单侧唇裂唇红修复80例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6年11期 |
9 |
谢文扬;;应用旋转推进法整复100例单侧唇裂的临床体会[J];遵义医学院学报;1984年Z1期 |
10 |
叶炳飞;单侧唇裂术后畸形2次整复的体会[J];口腔医学;1986年02期 |
11 |
沈容舜;429例单侧唇裂手术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
12 |
盛丹菁;张秀珍;黎冠瑜;刘捷;;出生后早早期唇裂的修复[J];上海医学;1988年08期 |
13 |
罗国钦;周茂栋;钟林生;张国志;;单侧唇裂50例畸形特点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1993年03期 |
14 |
邓典智;王洪涛;;先天性单侧唇裂的美学整复研究——兼谈Tennison氏法及millard氏法的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1993年00期 |
15 |
董立鹏!264200,丛书玲!264200,董方!264200,丁玉虎!264200,李荣强!264200,张晓康!264200;鼻中隔软骨移植矫治单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1年04期 |
16 |
刘玉生,廖旭锋;新生儿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3年04期 |
17 |
王传家,李宇,许宏权,纪影畅;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26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4年06期 |
18 |
陈泽辉;曲延征;欧阳奇明;蔡志宇;郑直;王承勇;;Millard法加肌解剖复位术修复单侧唇裂的效果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年04期 |
19 |
王晓卫;郑家伟;;侧向V型瓣在单侧唇裂红唇修复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
20 |
何建庭;王冬;王兴;;Millard法修复430例单侧唇裂的临床体会[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