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电针联合康复训练通过干预Ang/Tie-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

童明月  
【摘要】: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节段下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干预Ang/Tie-2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因子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内皮细胞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endothelium-specif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2,Tie-2)表达的影响,研究在不同时间节段、不同干预方法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神经功能恢复与血管新生的情况差异,并探讨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以便将传统的针灸方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并提供实验依据,以期可在临床上进行有效合理的使用。方法:1.从实验动物中心购入170只清洁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的27只大鼠划分为假手术组,剩余的143只大鼠通过Zea Longa改良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然后筛选出符合双重评分标准的10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27只)、电针组(27只)、康复组(27只)和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简称针康组)(27只),根据疗程的不同,将五组再细化分为3天、7天、14天,三个时间段。2.治疗组大鼠于术后麻醉清醒时(约在术后2-3小时)即可进行干预治疗。电针组与电针联合康复组(针康组)选取“百会”“风府”,辅以“内关”“心俞”作为刺激穴位;康复组与针康组同样于术后2-3小时进行康复疗法干预,提供丰富康复环境和康复运动训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常规喂养,不进行任何治疗。五组大鼠连续治疗或喂养3天、7天、14天后,取材观察。3.采纳两种类型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Zea Longa的5分制评分标准和改良m NSS16分制评分)在术后四个时间节段(4小时、3天、7天、14天)评估五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和恢复情况;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五组实验大鼠在四个时间节段(插线后5分钟,干预3天、7天、14天)局部脑血流量;利用TTC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的受损区域;通过HE染色法观察五组大鼠在三种不同时间节段(干预3天、7天、14天)缺血区大脑皮层病理学改变;采用Western Blot、RT-q PCR观察五组大鼠在三种不同时间节段(3天、7天、14天)、不同干预方式下(电针、康复训练、电针联合康复训练)Ang-1和Tie-2蛋白与基因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法和Weidner法观察微血管密度。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 Zea Longa的5分制评分假手术组术后四个时间节段(4小时、3天、7天、14天)的大鼠按照评分标准分值均为0分,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术后四个时间节段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并且随时间节段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组和康复组在干预4小时、3天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7天、14天时评分均低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3天、7天、14天三个时间段评分均低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术后4小时时无明显差异(P0.05),在干预3天时,针康组评分低于电针组(P0.05),与康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天、14天时针康组评分均低于电针组与康复组,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比较,4小时、3天、7天、14天四个时间节段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从总体趋势观察,随着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治疗手段干预期的延长,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状态愈佳。1.2改良m NSS16分制评分标准术后,假手术组四个时间节段下(4小时、3天、7天、14天)大鼠的评分均为0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四个时间节段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并且随时间节段的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电针组、康复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4小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天、7天、14天时评分均低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3天、7天、14天三个时间段评分低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干预4小时、3天时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7天、14天评分低于电针组与康复组,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比较,4小时、3天、7天、14天四个时间段均无明显差异(P0.05)。2.局部脑血流量(r CBF)术后,假手术组四个时间节段下(5分钟、3天、7天、14天)的大鼠脑血流量约稳定在200Pu左右,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术后四个时程血流量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组和康复组在干预5分钟、3天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7天、14天时血流量高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3天、7天、14天三个时间段脑血流量均高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术后5分钟时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3天、7天、14天时针康组大鼠脑血流量高于电针组与康复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比较,5分钟、3天、7天、14天四个时间段均无明显差异(P0.05)。3.病理组织学观察假手术组:大鼠缺血灶区域脑组织的细胞结构未见明显缺失,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排列有序,结构紧密、层次分明,脑组织内神经细胞胞浆丰富、核仁清晰无明显深染情况,神经元;术后3天组:改变最为明显,四组(模型组、电针组、康复组、针康组)都呈现间质水肿,神经细胞肿胀且疏密不均,神经细胞深染,四组镜下暂时未见明显差异;术后7天组:电针组与康复组脑组织间隙减少,倾向轻微排序状态,与模型组相比脑组织损伤后间质水肿等情况明显减轻,修复程度较好,针康组较其他组有明显减轻;术后14天组,三组治疗组的缺血脑组织内细胞的水肿情况可见显著改善,细胞结构、数量日趋正常化可见清晰胞核在其中,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形态和数量分布趋于正常,胞浆均匀,损伤程度较其他时间点治疗组显著减轻。其中针康组在相同的治疗时间下改善情况最为明显。4.Western Blot检测Ang-1、Tie-2蛋白表达量术后,假手术组三个时间节段下(3天、7天、14天)大鼠缺血侧血管生成素-1(Ang-1)与内皮细胞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未见明显改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三个时间段Ang-1、Tie-2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电针组、康复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3天、7天、14天时电针组与康复组Ang-1、Tie-2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3天、7天、14天三个时间段Ang-1、Tie-2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干预3天、7天、14天时Ang-1、Tie-2表达量高于电针组与康复组,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比较,3天、7天、14天三个时间段均无明显差异(P0.05)。5.RT-q PCR检测Ang-1m RNA、Tie-2 m RNA表达量术后,假手术组三个时间节段下(3天、7天、14天)大鼠缺血侧Ang-1m RNA、Tie-2 m RNA未见明显改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三个时间段Ang-1m RNA、Tie-2 m RNA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或P0.05);治疗组中电针组、康复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3天、7天、14天时Ang-1m RNA、Tie-2 m RNA表达量高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3天、7天、14天时Ang-1m RNA、Tie-2 m RNA表达量高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干预3天、7天、14天Ang-1m RNA、Tie-2 m RNA表达量均高于电针组与康复组,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的Ang-1m RNA表达量相比,干预7天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3天、14d天时电针组低于康复组(P0.05);电针组与康复组的Tie-2 m RNA比较,3天、7天、14天三个时间段均无明显差异(P0.05)。6.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Ang-1、Tie-2阳性细胞的表达术后,假手术组三个时间节段下(3天、7天、14天)大鼠缺血侧Ang-1、Tie-2阳性细胞未见明显改变,都仅有微量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三个时间节段Ang-1、Tie-2阳性细胞数高于假手术组(P0.01或P0.05);电针组、康复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3天、7天、14天时Ang-1、Tie-2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3天、7天、14天时Ang-1、Tie-2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干预3天、7天、14天Ang-1、Tie-2阳性细胞数均高于电针组与康复组,有明显差异(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比较,3天、7天、14天三个时间段均无明显差异(P0.05)。7.微血管密度(MVD)术后,假手术组三个时间节段下(3天、7天、14天)大鼠缺血侧微血管密度(MVD)未见明显改变,都仅有微量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三个时间段微血管密度(MVD)高于假手术组(P0.01或P0.05);电针组、康复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3天、7天、14天时微血管密度高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3天、7天、14天时微血管密度高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康组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干预3天、7天、14天微血管密度较高,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比较,3天时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7天、14天时康复组高于电针组有差异(P0.05或P0.01)。结论:1.三种治疗方式(电针、康复训练、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MCAO大鼠神经功能损伤修复,增加损伤侧血流供应,恢复脑组织功能、并对损伤侧脑组织有显著的病理学改善。联合疗法疗效优于单一疗法,电针与康复相结合可起到互相辅助互为补充的最佳效果2.电针联合康复训练能够上调Ang/Tie-2信号通路上Ang-1、Tie-2的表达量,增加缺血区微血管密度,促进损伤侧脑区的血管新生,联合疗法优于单纯电针疗法与康复疗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韩永升;韩咏竹;徐磊;刘向国;付晓明;胡纪源;;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功能恢复及VEGF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02期
2 韩永升;徐银;韩咏竹;徐磊;刘向国;韦玉国;王佳炜;;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可塑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3 陆琪赟;王凡;章婷婷;蒯乐;陈颢;;不同电流强度电针对胫骨癌痛大鼠外周血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09期
4 夏棣其;刘淑娟;杨钦河;;电针丰隆及足三里穴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干预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47期
5 陶静;陈阿贞;兰岚;杨珊莉;林志诚;陈立典;;电针对大鼠早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6 嵇波;郭长青;钟鼎文;金燕;陈幼楠;刘清国;任晓暄;张义;陈占禄;朱汉章;;针刀松解法与电针对膝骨关节炎大鼠中枢啡肽类物质影响的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郭长青;刘乃刚;李晓泓;孙红梅;卢婧;马惠芳;陈占禄;胡波;刘琳;朱汉章;;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年05期
8 李知行;蓝丹纯;张弘弢;张海华;陈小砖;孙健;;针刺对高脂饲养胰岛素抵抗大鼠葡萄糖输注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年19期
9 时宇静;卢峻;贾宝辉;费宇彤;图娅;;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糖水摄入量和性行为的影响及机理研究[J];针刺研究;2006年01期
10 樊云;张晓明;吴淼;陈邦国;;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06期
11 赵小明;张健;;不同强度电针治疗对氯苯丙氨酸失眠大鼠模型的相关机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6年05期
12 陈振虎;赖新生;江钢辉;;电针四神聪穴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14期
13 骆言;黄学宽;吴忠练;张超男;蒋娟;万磊;王玲;;电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4年05期
14 刘鸿燕;;大鼠内囊电毁损痉挛模型的构建及电针干预作用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15 王渊;杨晓航;牛文民;朱先伟;王强;刘思洋;王卫刚;刘智斌;;电针迎香穴对嗅觉功能障碍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16 李佳诺;孙忠人;郭玉怀;曾祥新;;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相关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6年05期
17 李由;徐玲;秦卓;程凯;;电针“三阴交”对自然围绝经期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长青;刘乃刚;李晓泓;孙红梅;卢婧;马惠芳;陈占禄;胡波;刘琳;朱汉章;;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A];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朱书秀;马骏;王彦春;甘水咏;;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16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全国第11届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当代临床治验论坛暨中西部十省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健;贾军;时晨;于燕;贾艳军;邓佳慧;王晓民;马辛;;电针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模型大鼠的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4 黄宁;吴万春;;低铁负荷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5 朱书秀;;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第七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母杰丹;马良宵;王俊翔;宋越;甘莹莹;;利用线栓法制备脑卒中后痉挛大鼠模型的探讨[A];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C];2019年
7 黄宏强;杨荣源;刘云涛;王大伟;李际强;;桃核承气汤对脓毒症大鼠肝脏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A];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妙;刘蕾;李宇航;钟相根;贾旭;孙燕;王谦;王坦;全贞雪;马小鑫;田浩君;刘晓辉;;生长激素释放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中含量变化的观察[A];第四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专辑[C];2013年
9 龚雁;王金胜;程林兵;缪晓青;;蜂毒制剂“神蜂精”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管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A];2014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哈尔滨)蜂业博览会论文集[C];2014年
10 于涛;许能贵;符文彬;易玮;杨忠华;;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11 庞广宝;李冠虹;石殿春;谢露;;愤怒心理应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评价[A];中南地区第八届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12 杨波;梁清华;谢薇;蔡颖;陈疆;熊新贵;关勇军;左晓霞;;痹肿消汤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双向电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A];全国中西医结合强直性脊柱炎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3 樊留博;刘宝华;马利中;;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GFAP表达的影响[A];2014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14 周小涵;于晓风;杨洪秀;曲绍春;睢大筼;;鹿宝养生饮品对过度疲劳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A];第二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5 唐外姣;周本杰;;护肝清脂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肝脏蛋白质合成及胆汁代谢的影响[A];2014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4年
16 张蜀武;杜位良;;增精颗粒对实验性大鼠附睾功能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7 崔晓;徐丽丽;胡永善;郑庆平;;电针对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2007年
18 陈金水;吴天敏;陈成;;维奥欣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鼠C反应蛋白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血栓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9 李思迪;金剑;张恒;李海清;刘新民;;开心散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认知和步行功能障碍的影响[A];第十五届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20 陈金水;吴天敏;陈成;;维奥欣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鼠C反应蛋白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伟明;电针对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模型大鼠卵巢保护和改善的效应与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毛庆菊;电针对脑缺血大鼠脑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介导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3 孙凤霞;复方茵丹方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表达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杨昆;补阳还五汤对博莱霉素所致大鼠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张新颖;乌司他丁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继红;Ang/Tie-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立洳;电针对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元间通讯连接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张巍;高脂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9 郝彦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10 郭艳芹;电针对老年性痴呆大鼠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11 徐惠龙;黑米糙米皮对大鼠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12 骆助林;硫化氢对营养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损伤的治疗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13 额尼日勒;蒙药匝迪-5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年
14 温桂荣;桃核承气汤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15 刘娜;帕瑞昔布钠对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保护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16 侯振宇;肠肝轴在重症腹内感染大鼠中的部分作用分析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7 周伏喜;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8 谢俊;“标本配穴”法电针防治大鼠心肌缺血损伤及其线粒体信号通路调控机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年
19 侯雪民;电针对脑缺血后模型大鼠突触可塑性干预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20 丁艳霞;衰老相关的大鼠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功能衰退及轴突始段可塑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童明月;电针联合康复训练通过干预Ang/Tie-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D];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年
2 严莉;基于Ang/Tie-2信号通路研究补肾活血方导法孕前给药调控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年
3 付伟涛;针刀干预对腰突根性神经痛大鼠血清中疼痛物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郭璠;针药结合对实验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影响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5 李尹;电针调控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作用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年
6 王峰;电针对急性脑出血大鼠的血管调节作用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
7 刘芳;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区谷氨酸转运体表达的作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秦思;电针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γ-氨基丁酸相关转运蛋白和代谢酶的影响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丁昀;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凝血纤溶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10 王金;“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肩周炎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年
11 戚贵明;电针对脑缺血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12 高双金;海马髓鞘碱性蛋白表达的改变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13 梁艳;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蛋白酶体系统及核因子κB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14 刘娟;电针治疗老年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15 唐旭晨;电针与敷贴干预高血压相关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差异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16 黄文琴;电针对焦虑模型大鼠胸腺T细胞亚群的调控作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17 谭金凤;电针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血脂代谢影响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18 黄玲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ICAM-1、MMP-9的表达及红霉素对其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年
19 黄素结(Hu Su Jie);黄芪桂枝五物汤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20 李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廋素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程中的作用[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见习记者 孙爱民;新技术实现大鼠多基因同步敲除[N];中国科学报;2013年
2 记者 张梦然;源自人体细胞的肠道成功移植给大鼠[N];科技日报;2017年
3 记者 冯卫东;大鼠研究显示孕期压力或可代代相传[N];科技日报;2014年
4 张天行;克隆大鼠意义重大[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用大鼠还是用小鼠?[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记者 孙国根;将大鼠基因的功能“对号入座”[N];健康报;2014年
7 奇 云;解读大鼠基因有助人类攻克疑难病症[N];大众科技报;2004年
8 记者 许琦敏;大鼠有望成实验室头号“明星”[N];文汇报;2010年
9 孙忻;人类首次获得克隆大鼠[N];科技日报;2003年
10 记者 姜澎;聪明大鼠 解密大脑记忆功能[N];文汇报;2009年
11 记者 王小龙;美培育出可供移植的大鼠肢体[N];科技日报;2015年
12 记者 刘霞;大鼠实验表明大脑衰老是否可逆取决于生长环境够不够软[N];科技日报;2019年
13 杨娟;设计大鼠成为心脏病研究的新助推器[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4 张建松;NR2B转基因 “聪明大鼠”诞生[N];大众科技报;2009年
15 记者 胡德荣;中美科学家成功绘制大鼠转录组图谱[N];健康报;2014年
16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顾泳;大鼠基因功能图谱绘成[N];解放日报;2014年
17 记者 白毅 通讯员 孙国根;大鼠基因功能图谱绘制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4年
18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通讯员 孙国根;大鼠基因功能图谱被成功绘制[N];光明日报;2014年
19 万姗姗 记者 王春;转基因“聪明大鼠”学得快记得牢[N];科技日报;2009年
20 王俊鸣;科学家成功绘制大鼠基因组草图[N];科技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