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ASTER多光谱遥感数据的花岗岩类岩性识别与提取

郑硕  
【摘要】:遥感岩石学是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科学中的重要方面,基于岩石矿物的光谱特性,可以利用遥感数据对其进行岩性信息的探测与识别。作为火成岩中非常重要的花岗岩类岩石,由于对区域构造的指示意义及其与多种金属矿床的成因联系,对其遥感岩性信息识别与提取的研究也一直是遥感岩石学领域的重点与难点之一。位于中国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育许多花岗岩体,同时该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是研究花岗岩体的岩性信息遥感提取技术的理想实验区。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相关矿物与野外岩石样品的光谱测试,分析其光谱特征与成因,建立一套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花岗岩岩体的岩性遥感信息识别与提取方法。并基于ASTER多光谱遥感数据的岩石识别与提取结果,探讨西准噶尔地区花岗岩类分类与矿物组合,为该区域的地质调查与成矿预测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数据,同时也为其他区域花岗岩类岩性信息的遥感识别与提取提供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与认识如下: (1)西准噶尔花岗岩类岩石样品的可见光-近红外至短波红外反射光谱特征整体较弱,并且不同种类花岗岩之间的光谱特征差异性较小。VNIR谱域中主要表现为铁离子部分吸收带,碱长花岗岩相对二长与斜长花岗岩而言铁离子吸收性更强。SWIR谱域中的羟基吸收谱带在不同岩类中存在变化:二长花岗岩由于白云母矿物的富集及绢云母化蚀变,2.2μm的Al-OH吸收异常,使ASTER第6波段具有较强吸收性;碱长花岗岩由于黑云母矿物的富集,2.35μm附近的Mg-OH吸收异常,使ASTER第8波段具有较强吸收性;斜长花岗岩则表现为向长波方向移动,羟基吸收带分别出现在2.25μm附近及2.38μm附近。 (2)ASTER VNIR-SWIR波段数据处理中,相对于最佳指数因子法(OIF)计算所得的731最佳三波段组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对ASTER VNIR-SWIR的九个波段处理后的识别效果更为理想,PC245主分量RGB假彩色合成影像中各花岗岩类的色彩明亮、差异显著,以阿克巴斯套岩体为例,通过解译可划分出四类花岗岩类岩石单元。利用波段比值增强技术选择比值2/1、比值4/8与相对吸收深度RBD6用于指示研究区碱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与斜长花岗岩的岩性信息。 (3)石英与长石在热红外域具有非常显著的发射光谱特征,花岗岩岩石样品主要体现出其主要造岩矿物石英与长石矿物的综合光谱特性。碱性长石与斜长石在ASTER第10与12波段发射率都高于第11波段,石英恰好相反。斜长石族中钠端元至钙端元的长石,第12与13波段的曲线斜率减小的变化趋势显著。相反,碱性长石族的第13波段发射率都高于第12波段。 (4)根据热红外发射光谱特征分析,基于ASTER TIR波段数据的石英指数(QI)、碱性长石指数(AKI)与斜长石指数(PLI)可以有效地指示三类矿物在研究区花岗岩中的分布。同时,对QI、ALI、PLI与MI3矿物指数的阈值分割处理显示,采样区三个花岗岩岩体的岩性以碱性长石为主。斜长石次之,多分布于阿克巴斯套岩体中部与西部、红山岩体的东北部,可综合半定量地识别出研究区的碱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以及超基性岩。混合协调匹配滤波(MTMF)技术可探测花岗岩中的石英与长石矿物的组成,钠长石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条纹长石与正长石,说明研究区花岗岩类岩石还是集中于碱长花岗岩。 (5)选择SWIR-TIR数据融合的AKI、RBD6与PLI RGB假彩色合成影像对不同花岗岩类的岩性信息的指示效果显著,可有效地识别与提取出研究区碱长花岗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与二长花岗岩四种花岗岩类。此外,依据遥感岩性识别与构造解译还发现克拉玛依Ⅱ号岩体以及东侧I号与III号岩体交汇处的部分区域仍可能是未来找矿勘探的潜力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夏游;;用γ能谱测量法普查钨锡矿床[J];铀矿地质;1983年04期
2 金景福;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含铀花岗岩成岩物质来源与铀成矿作用[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4年02期
3 黄云玉;;秦巴地区花岗岩类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J];陕西地质;1987年02期
4 陈伟邦 ,陈岳龙 ,王中刚 ,张静;华北某些太古代花岗岩类副矿物的初步研究[J];地球化学;1988年04期
5 夏宏远;;国际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J];矿物岩石;1982年04期
6 华刚;论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岩石化学回归成分[J];地球化学;1983年02期
7 张玉泉;谢应雯;胡国相;;横断山区花岗岩类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5年02期
8 А.Т.Хитрянов ,雷文高;褶皱区花岗岩类的矿物相[J];地球与环境;1986年05期
9 郑济林;;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10 真允庆;日本西部凤翩山地区矿化过渡系列花岗岩类的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质地球化学;1987年01期
11 莫柱孙;;南岭地区花岗岩研究的薄弱环节——纪念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立十周年[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8年03期
12 张能德;;川西白玉—中甸地区花岗岩类的形成时代探讨[J];地质通报;1991年02期
13 曾崇义,肖龙,叶乃青,胡楚雁,刘纯,蔡立幸;广西苍梧岭脚地区花岗岩类地质及其成矿专属性[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14 邢凤呜;皖中下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类[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7年03期
15 罗淑兰,吴宗絮,邓晋福,杨瑞瑛;太行-五台山区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特征对比及陆壳演化[J];岩石学报;1997年02期
16 大海;;利用花岗岩类建造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预测稀有金属矿化[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8年06期
17 沈渭洲,凌洪飞,李武显,黄小龙,王德滋;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1期
18 董建乐,杨志刚,王信虎,郑豪;花岗岩类与我国金矿成矿关系[J];黄金;2002年06期
19 华仁民,陈培荣,张文兰,刘晓东,陆建军,林锦富,姚军明,戚华文,张展适,顾晟彦;华南中、新生代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系统[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4期
20 夏卫华;花岗岩类与成矿关系的研究现状[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群;;佳木斯中间地块花岗岩—绿岩组合中花岗质杂岩的成因与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1)[C];1990年
2 何永胜;李曙光;JochenHoefs;黄方;刘盛遨;侯振辉;;如何识别加厚下地壳熔体?[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裕生;李纯杰;高秉琼;方宗斌;;江西省花岗岩类造岩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1982)[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4 杨树锋;陈汉林;姜继双;竺国强;;高温高压下华南两类花岗岩的波速特征及构造意义[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曹毅;杜杨松;蔡春麟;秦新龙;李顺庭;向文帅;;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及其岩石包体:在碰撞后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之彤;赵春荆;;内蒙古中部古生代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及其产出的构造环境[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6)[C];1987年
7 聂凤军;裴荣富;吴良士;张洪涛;;内蒙古中南部古陆边缘花岗岩类及其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5)[C];1992年
8 李承东;张旗;苗来成;孟宪锋;;冀北中生代高Sr低Y和低Sr低Y型花岗岩:地球化学、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岩石圈)[C];2004年
9 王心泉;;秦巴地区花岗岩类的岩石类型与岩石化学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10 喻亨祥;夏斌;刘家远;;东准噶尔地区花岗岩类及有关矿床特征、形成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模式[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宏明;松潘—甘孜褶皱带印支期花岗岩类和火山岩类成因及深部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张青伟;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晚古生代花岗岩类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吉林大学;2011年
3 石玉若;内蒙古苏左旗地区花岗质岩类地球化学及SHRIMP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4 李永峰;豫西熊耳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与钼(金)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5 庞振山;河南省西部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地质特征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李金冬;湘东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李永军;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D];长安大学;2005年
8 钟长汀;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古元古代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年代学与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伍光英;湘东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及其大规模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10 张洪涛;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地区花岗质岩浆系列及金的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硕;基于ASTER多光谱遥感数据的花岗岩类岩性识别与提取[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2 魏红艳;黑龙江省伊春—鹤岗地区花岗岩的时代与成因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刘春花;新疆拜城县波孜果尔A型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仵康林;阿拉善地区华力西晚期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长安大学;2011年
5 陈孟军;福建省武平县乌山地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孙丽;西藏尼木曲水一带花岗岩类成因矿物学及找矿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7 李响;内蒙古郝家营子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D];中南大学;2011年
8 黄旭;高性能花岗岩沥青混凝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阿衣古力·喀德尔;ASTER数据地质填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新疆大学;2012年
10 余健;ASTER与worldview-2影像协同应用提取岩性信息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博雅;花岗岩类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有本质差别[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刘益辉 黄志忠;皖浙赣前震旦纪浅变质岩系划分统一[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熊苹;一种经济有效的提取DEM方法[N];中国测绘报;2003年
4 记者 滕艳;刘晓春获极地科学优秀论文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邹大斌;迎接大数据时代[N];计算机世界;2011年
6 记者陆昀;国际房产设备大鳄进军京城地产[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李晓明;矿床学研究,直面国家重大需求[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8 张锦芳;石材辐射悬念落地之后的无奈[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9 冯卫东;地球最完整电子地形图发布[N];科技日报;2009年
10 王蓁;零售业竞争战略决定供应链策略[N];中国商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