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天娜  
【摘要】: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将黄山市作为三个旅游中心城市之一进行建设。黄山市以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等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世界遗产观光、徽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体育运动等旅游产品为品牌,以国际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体系为大通道,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建设方向,带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一体化,成为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和中国旅游的标志性城市。可见黄山市旅游的地位不仅仅在安徽省范围内很重要,也是全国旅游空间布局的重要的节点。 全文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一般理论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调查统计方法、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这种不合理开发的内在原因,探索黄山市旅游业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旅游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尤其是结合黄山市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黄山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本文对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的,从黄山市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开发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角度分析如何改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从而促进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当今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业市场需求也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如何使旅游资源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符合旅游发展的趋势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本文分析的另外一个角度,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关于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最后对比分析汤加旅游业发展情况,研究黄山市旅游发展的相关经验与教训。 研究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这种不合理开发的内在原因,探索黄山市旅游业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对于改善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这些分析和研究,可以为企业、行业管理部门及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研究中,将汤加旅游资源开发与黄山市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比较,更加丰富了研究,促进交流,互相汲取养分,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视角与路径。本文旨在优化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以期促进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格尔木旅游资源开发突出特色[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0年02期
2 鄢和琳;川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与对策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年03期
3 冯鸿;旅游资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Z1期
4 清扬;蜀江水碧蜀山青——《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读后[J];天府新论;2000年04期
5 王康;锦江春色来天地─—喜读《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J];文史杂志;2000年03期
6 赵怀琼,杨敬东,郑书华;六安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六安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7 陈实;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反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J];人文杂志;2001年04期
8 徐首青;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高淑美;甘肃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探讨[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赵明龙;研究壮族旅游 造福子孙后代──略谈壮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意义[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1年07期
11 潘立新;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旅游科学;2001年02期
12 李陇堂,吴玲娜;贺兰山岩画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13 侯霞;关于西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几点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1年03期
14 那力;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要加强环境保护[J];沿海环境;2001年03期
15 聂爱武;天茌山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J];安徽科技;2001年09期
16 董红梅,伍光和;甘肃省天水市江河分水岭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经济地理;2001年S1期
17 邢国忠;;攀枝花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1年01期
18 王忠贵;;洹河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资产重组的分析与思考[J];河南水利;2002年06期
19 ;我院与大足县就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进行初步洽谈[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0 何光华;桂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思考[J];广西市场与价格;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枫;;崂山旅游资源开发之我见[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2 黄万堂;葛丽君;;甘肃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郝彬彬;;贵州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4 乔玉良;;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旅游资源开发[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5 江璐明;张虹鸥;金利霞;;广州南沙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任青萍;;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徐金发;张淑珍;;洞穴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刍议[A];全国第十一届洞穴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8 付健;;我国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中,农村少数民族参与权之分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9 石惠春;刘春莲;;兰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熊康宁;殷红梅;;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民族心理意识与人地关系效应——以贵州龙宫地区为例[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天娜;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2 母涛;论旅游资源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3 依绍华;私营部门介入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薇华;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庞林;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丛;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钟泓;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推进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莹;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伦理审视[D];中南大学;2006年
3 王伟;公共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府规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李冬霞;大庆市旅游资源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瑞;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律思考[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英;基于产权制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王倩;基于委托代理的公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激励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周建勤;旅游资源开发损益分析[D];新疆大学;2005年
10 李强;青海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凤银翠;论安徽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续)[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2 记者 康宁;积极探索旅游资源开发新途径[N];张掖日报;2011年
3 记者 阮修星;遵化:多政策助力旅游资源开发[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4 宗平;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引进战略投资者[N];黑河日报;2012年
5 谢春山;大连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与展望[N];中国旅游报;2003年
6 蔡善康(作者单位:市旅游局);创新,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N];巢湖日报;2006年
7 梁卫国;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N];黄山日报;2006年
8 郑英;朗县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宣传力度[N];林芝报;2006年
9 记者 湘君;黄南旅游资源开发有新动作[N];青海日报;2006年
10 彭蛟;对我州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N];团结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