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与重构: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观念史考察
【摘要】:审美教育之实作为伦理教化及文化承继的重要方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宗教的、伦理的话语的遮蔽下,其功能和价值长期以来处于被系统化贬低的境地。20世纪以来,在蔡元培等一批先进的智识分子的积极倡导下,作为科学领域和人文领域的美育之价值被重新发现和省思,其观念也经历了持续的论争和辩难。只有了解这一历史,才能更好理解美育观念自身,并将这种观念世界的变革转变为有效的现代美育理念的和实践的设计。本文选取自1901-1949年这一美育观念系统更具连续性和兼容性的时段,以观念史作为描述及呈现的方法,以新文化史作为研究的取向,考察美育观念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发生、变迁及重构,冀求通过厘清以下的问题——现代美育观念的起源、美育作为诸育中具有稳定意义和价值的范畴存在于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美育观念体系中对于美育实践模式的建构与设计等问题——以在时间叙事的观照中更好地理解美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及论证,认为从词源上来看,中国古代并没有“美育”一词的使用,“美”和“育”二字在古代文献中的联合出现是偶发的、且意义独立,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汉语语词。“美育”作为确定的语词的使用,是1901年由蔡元培从日语转译德文而来,从此“美育”以汉语的语义方式进入到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并开始了其作为现代观念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历经了由传统观念到现代观念的转向,以及作为教育观念的重构的过程。从转向的意义上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其观念体系的呈现方式的转变,不再如传统中附属于宗教、伦理等他者的范畴中且未能有独立的话语方式,到了20世纪,由蔡元培始有了主体性的话语体系和独立的价值系统;二是在近世科学发达的影响下,美育观念的方法论体系由哲学之内省的、思辨的方法而转向科学的、心理学的方法;三是在近世实用主义、民主观念以及社会政治变革及文化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美育的观念由传统中的超离现实的、贵族性的、个人的美学追求,始渐发生实用的、大众化的、社会化的因素,并在新教育改革的促动下,成为教育方针之内容,进入到教育的领域,使得“人人皆可审美”的观念成为现代美育的重要特征和实践前提。从重构的意义上来看,一方面是美育观念在语词及概念、价值系统、理论体系、实践模式等多个层面进行了体系化的建构;另一方面则是重构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随着美育观念的广泛传播和接受,美育对于现代教育的重构也成为美育家、艺术家、教育家等人共同关注的问题,这种建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即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同层面都进行了思考和重构,使得现代美育在时空和对象上发生了全民的、全人生的、全场景的辐射,从而成为现当代美育观念及实践的基础模型。本文的目的不仅是要明确解释美育的观念现代之兴起的原因或表现,更想关注美育观念者们所呈现的文化的多样性、争论与冲突,还关注于一些问题的共同传统和差异。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试图将两种对立但又互补的研究取径结合起来:一种是内部研究,即着眼于在美育观念的内部来解决其变迁的问题;一种是外部的研究,亦即把观念者的思考和实践和他们生活的时代以及文化传统的整体性联系在一起,美育主题的边界扩大了,与其说是美育观念史的研究,更毋宁说是一项以美育观念史作为注脚之文化史或社会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