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在翻译研究史相当长的时期内,翻译研究主要采用规范式研究。其重点一般都集中于对翻译的性质、标准和技巧方面的探讨,忽视了对翻译过程及翻译过程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译者的系统性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重要转折,文化研究取向盛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现了译者,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课题。但直至胡庚申提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才将译者推至中心,其主体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实质性地凸显。胡庚申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这个定义表明了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译者的适应/选择主要可分为:译者对“需要”、“能力”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
本篇论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研究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旨在说明译者林语堂对翻译文本《浮生六记》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其对“需要"、“能力”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第一章简要回顾相关文献,提出本文的理论视角——翻译适应选择论和研究对象——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
第二章探讨译者林语堂对外部需要及其内在需要的适应/选择。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文学处于转型期间,绝大多数的中国译者从事着外国文学作品的汉译工作,改进中国语言和文学。同时,历经一战、工业高速发展及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西方世界,也从中国文化哲学中寻求治疗现代文明病根的良方。然而,作为中国人的林语堂更关注西方世界的需要,主要致力于汉英翻译。其选择翻译《浮生六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主要是由于《浮生六记》所反映出的中国文人的性格气质、处世哲学正印合了其自身的人生态度和性情。同时,也满足了其当时特定心理状态的自我表达、宣泄的内在心理需求。
第三章论述译者林语堂对其能力的适应/选择。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总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那些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作品去翻译,提高译品“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