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翻译: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翟红梅  
【摘要】:在翻译研究史相当长的时期内,翻译研究主要采用规范式研究。其重点一般都集中于对翻译的性质、标准和技巧方面的探讨,忽视了对翻译过程及翻译过程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译者的系统性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重要转折,文化研究取向盛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现了译者,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课题。但直至胡庚申提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才将译者推至中心,其主体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实质性地凸显。胡庚申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这个定义表明了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译者的适应/选择主要可分为:译者对“需要”、“能力”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 本篇论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研究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旨在说明译者林语堂对翻译文本《浮生六记》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其对“需要"、“能力”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第一章简要回顾相关文献,提出本文的理论视角——翻译适应选择论和研究对象——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 第二章探讨译者林语堂对外部需要及其内在需要的适应/选择。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文学处于转型期间,绝大多数的中国译者从事着外国文学作品的汉译工作,改进中国语言和文学。同时,历经一战、工业高速发展及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西方世界,也从中国文化哲学中寻求治疗现代文明病根的良方。然而,作为中国人的林语堂更关注西方世界的需要,主要致力于汉英翻译。其选择翻译《浮生六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主要是由于《浮生六记》所反映出的中国文人的性格气质、处世哲学正印合了其自身的人生态度和性情。同时,也满足了其当时特定心理状态的自我表达、宣泄的内在心理需求。 第三章论述译者林语堂对其能力的适应/选择。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总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那些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作品去翻译,提高译品“整合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兆胜;林语堂与沈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3 吴海燕;;以《浮生六记》英译为例浅析林语堂的翻译观[J];内江科技;2008年03期
4 肖婷;;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5 胡兴文;史志康;;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郭骞;;译者主题性选择与林语堂译《浮生六记》[J];作家;2008年14期
7 胡明贵;;林语堂与《浮生六记》及老庄哲学的文化塑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8期
8 聂咏华;;《浮生六记》与林语堂的翻译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刘丽娜;马丽华;;《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翻译艺术赏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5期
10 曲林芳;;《浮生六记》代表林语堂译作的最高水平[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1 龙静;;小议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特点[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2期
12 郭晓辉;;浅谈《浮生六记》中的文化翻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13 郭瑞娟;;林语堂及其翻译艺术个案研究(英文)[J];语文学刊;2006年11期
14 翟红梅;姜家涛;;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述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5 王海燕;谭秀梅;;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互文性现象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6 边莉娟;;解读英译本《浮生六记》中林语堂的翻译思想[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2期
17 李昕燕;曹庆生;禹丽芳;王晓丽;;论林语堂的文学观对其翻译行为的影响——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个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18 聂咏华;;林语堂文化观与其译本的选择[J];丽水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9 缪静静;;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观探析——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0 张美平;;深得原意 圆熟流畅——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赏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李少丹;;自然生动 亦庄亦谐——林语堂散文修辞艺术初探[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李晓宁;;闽南山水与林语堂[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冯羽;;林语堂研究的跨文化视角——兼论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之旅”[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5 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探析[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邵忠海;;论青少年心理适应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分析[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刘夏萍;;青少年适应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吴慧坚;;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理论实践意义辨析——以林语堂译《记承天寺夜游》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衷娌;;论《闺房记乐》译文的语气隐喻现象化解中英言语交际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5 马永利;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中国“杂志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忠;商会与中国近代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9 刘春花;外来种喜旱莲子草的入侵生态学[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苏波;晕船适应大鼠脑干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及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红梅;翻译:译者的适应与选择[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蕾;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郭丽平;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瑞娟;林语堂及其翻译艺术[D];郑州大学;2004年
5 王倩;林语堂美译思想探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刘福莲;目的语文化与译者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小荣;从关联理论角度评析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D];厦门大学;2009年
8 李丽;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翻译特点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毛琦峥;目的论视域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刘茜;从人格心理学角度论译者主体性[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明;林语堂:何以从“斗士”变“逸士”[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王兆胜;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N];闽南日报;2007年
3 散木;林语堂为教材打官司[N];辽源日报;2006年
4 黄荣才;平和林语堂故居重修工程快马加鞭[N];闽南日报;2006年
5 周惠真;海峡两岸共同的林语堂[N];闽南日报;2007年
6 吴运生;平淡不流于鄙俗 典雅不涉于古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记者 朱秀敏 见习记者 毛小蕾;漳州市林语堂研究会成立[N];闽南日报;2006年
8 黄荣才 刘学鹏;海峡两岸(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建设项目签约[N];闽南日报;2010年
9 蒋泥;心灵的震颤[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张沛;林语堂的文化双语意识[N];中华读书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