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城市产业发展特征与产业转型研究
【摘要】:
煤炭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由于其自身发展特征以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的影响,煤炭城市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等。煤炭城市如何迎接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安徽淮南市为案例地,深入分析了煤炭城市产业发展特征,探讨了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在借鉴国内外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经验基础上,分析了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一般模式,构建了产业转型的系统框架。并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淮南市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基础、障碍和思路。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六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分析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对研究区域作了简单介绍。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了国内外煤炭城市研究进展,指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实体空间方面,而对煤炭城市的社会学关注较少。对煤炭城市各方面的研究相对孤立,实际上煤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是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的研究,依赖于对各个研究侧面的整合。
第三章煤炭城市产业发展特征与障碍分析。从煤炭城市产业发展特征入手,分析了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认为实施煤炭城市产业转型,改变城市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高度依赖,是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四章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集群视角分析。在分析煤炭产业集群效应基础上,阐述了淮南市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基础、障碍与思路。
第五章淮南市产业转型的模式分析。通过对国外产业转型的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一般模式,并分析了煤炭城市转型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淮南市产业转型的系统模式。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指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需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
|
|
|
1 |
赵静;焦华富;宣国富;;基于集群视角的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安徽淮南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5期 |
2 |
雷仲敏
,张亮;关于我国煤炭城市发展补偿的几点思考[J];经济问题;1990年03期 |
3 |
马金山,秦刚;因地制宜探索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7期 |
4 |
孟海贵;论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能源基地建设;1998年06期 |
5 |
纪万斌;煤炭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问题[J];国土经济;2000年02期 |
6 |
赵淑云;试论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淮北市为例[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
7 |
许强,王立杰;煤炭城市经营的思考[J];中国煤炭;2003年06期 |
8 |
姜云,吴立新;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策略[J];中国矿业;2002年02期 |
9 |
胡玉才,刘献琛,王厚伟;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研究[J];能源基地建设;1996年03期 |
10 |
孟凡生;黑龙江省媒炭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16期 |
11 |
张安军;刘耀彬;;国内煤炭城市产业研究文献综述[J];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
12 |
梁亚红;论煤炭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以平顶山市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13 |
刘洪,杨伟民;关于煤炭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1992年08期 |
14 |
;关于煤炭企业和煤炭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1989年12期 |
15 |
焦华富;试论我国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
16 |
焦华富;试论我国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2期 |
17 |
张凤武;煤炭城市发展非煤产业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
18 |
刘庆志,国凤兰;煤炭企业与煤炭城市协同发展的规律探讨[J];中国矿业;2004年05期 |
19 |
倪荣,张涛;国内煤炭城市分类及发展对策探讨[J];建井技术;2004年Z1期 |
20 |
耿殿明,宋华岭,李金克,鲍敦安;矿区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煤炭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