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煤炭城市产业发展特征与产业转型研究

赵静  
【摘要】: 煤炭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由于其自身发展特征以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的影响,煤炭城市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等。煤炭城市如何迎接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安徽淮南市为案例地,深入分析了煤炭城市产业发展特征,探讨了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在借鉴国内外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经验基础上,分析了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一般模式,构建了产业转型的系统框架。并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淮南市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基础、障碍和思路。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六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分析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对研究区域作了简单介绍。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了国内外煤炭城市研究进展,指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实体空间方面,而对煤炭城市的社会学关注较少。对煤炭城市各方面的研究相对孤立,实际上煤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是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的研究,依赖于对各个研究侧面的整合。 第三章煤炭城市产业发展特征与障碍分析。从煤炭城市产业发展特征入手,分析了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认为实施煤炭城市产业转型,改变城市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高度依赖,是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四章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集群视角分析。在分析煤炭产业集群效应基础上,阐述了淮南市发展煤炭产业集群的基础、障碍与思路。 第五章淮南市产业转型的模式分析。通过对国外产业转型的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一般模式,并分析了煤炭城市转型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淮南市产业转型的系统模式。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指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需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静;焦华富;宣国富;;基于集群视角的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安徽淮南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5期
2 雷仲敏 ,张亮;关于我国煤炭城市发展补偿的几点思考[J];经济问题;1990年03期
3 马金山,秦刚;因地制宜探索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7期
4 孟海贵;论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能源基地建设;1998年06期
5 纪万斌;煤炭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问题[J];国土经济;2000年02期
6 赵淑云;试论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淮北市为例[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许强,王立杰;煤炭城市经营的思考[J];中国煤炭;2003年06期
8 姜云,吴立新;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策略[J];中国矿业;2002年02期
9 胡玉才,刘献琛,王厚伟;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研究[J];能源基地建设;1996年03期
10 孟凡生;黑龙江省媒炭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16期
11 张安军;刘耀彬;;国内煤炭城市产业研究文献综述[J];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12 梁亚红;论煤炭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以平顶山市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13 刘洪,杨伟民;关于煤炭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1992年08期
14 ;关于煤炭企业和煤炭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1989年12期
15 焦华富;试论我国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6 焦华富;试论我国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2期
17 张凤武;煤炭城市发展非煤产业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8 刘庆志,国凤兰;煤炭企业与煤炭城市协同发展的规律探讨[J];中国矿业;2004年05期
19 倪荣,张涛;国内煤炭城市分类及发展对策探讨[J];建井技术;2004年Z1期
20 耿殿明,宋华岭,李金克,鲍敦安;矿区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煤炭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丹;鲁永恒;;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三维体系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驱动视角[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赵琨;王天青;王宁;;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以环胶州湾地区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天明;;晋陕蒙煤炭城市效率及发展状况分析[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杨锋;苍利民;王秀林;王茂鸿;关丽哲;李光辉;;安彩研发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给力产业转型[A];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C];2011年
5 郭素君;莫湖燕;;“产业转型”促进“空间转型”——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孙鸿志;张嘉昕;;东北煤炭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若干思考[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7 侯全;;煤炭城市演化过程研究——以抚顺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颜京松;王如松;蒋菊生;王震;;产业转型的生态系统工程原则和战略[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林顺坤;程春满;;海南产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颜京松;王如松;蒋菊生;任景明;;产业转型的生态系统工程[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勇;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与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刘淼群;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袁宏志;盘锦市产业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武健鹏;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创新研究:基于政府作用的视角[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5 贺振伟;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张春野;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任勇;矿业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张米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闫沛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董丽晶;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海江;海淀乡城市化进程中产业转型的战略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胡宏山;克拉玛依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3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黄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的自主创新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5 左莉;产业转型中价值转化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李猛;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岳慧丽;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吕庆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马国开;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政府职能调整[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吴冲;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江 耿梦济;引导民间投资 实现产业转型[N];中国煤炭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张兴衍 实习生 吴素红 整理;产业转型抓得及时[N];深圳商报;2001年
3 李斌张红美 耿亚楠;产业转型 稳立市场竞争潮头[N];中国水运报;2008年
4 记者 王海滨;晋城:产业转型逼近高端[N];科技日报;2009年
5 曹泓 叶剑波;白山产业转型有花有果[N];吉林日报;2009年
6 记者 闫璟;我市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发展[N];临汾日报;2009年
7 张颖;广东佛山将从陶瓷制造向发展生态产业转型[N];中国建材报;2009年
8 通讯员 李宇超 李静;霸州:走出产业转型的特色之路[N];廊坊日报;2009年
9 侯杰 临之 (本报记者 侯杰);中东产品逼国内塑料产业转型[N];中国化工报;2009年
10 夏明华;云亭实施三大行动加快产业转型[N];江阴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