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与大豆幼胚萌发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张坤亮  
【摘要】:摘要:大豆是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重要来源,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的遗传改良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幼胚培养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作为一种辅助育种技术,不仅可用于防止幼胚败育,杂种幼胚抢救,还可用于缩短育种周期,加速实现植物性状的稳定。同时,又可用于转基因和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与其它大宗作物相比,大豆的幼胚培养技术还相当滞后。因而,对大豆幼胚的培养进行研究,并分离、克隆和分析与幼胚萌发相关的基因,对大豆的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大豆“日本晴”的幼胚为材料,分别设置两组,一组放在100rpm摇床中,37℃,无光条件下处理48小时,一组在25℃条件下正常放置48小时(作为对照)。提取总RNA,利用78对不同的引物对两组材料进行PCR扩增后差异显示,剔除偏离较远和差异不明显的条带,共得到cDNA差异片段50多条,这些条带大部分在500bp左右。将差异条带切胶回收,通过再扩增1﹪琼脂糖电泳检测后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进行克隆,利用蓝白斑筛选法筛选转化子,获得了白色菌斑,随机挑选白色菌落震荡培养,碱裂解法提取质粒,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为插入片段。 利用反向Northern杂交技术筛选出阳性差异片段9条。将差异片段K3、K4、K5、K7、K17、K19、K27、K28、K30进行测序,测序结果通过BLAST软件分析比较。比较发现K3与蛋白质延伸因子a亚基具有同源性,其它片段没发现同源基因。据此推测这些基因在大豆幼胚萌发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豪喆;不同大豆品种苗期硝酸还原酶(NR)的活力[J];科学通报;1986年24期
2 任天佑,冯凤鸣;晋西黄土丘陵区旱地大豆综合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1986年01期
3 林天杰,林荣新,何念祖;大豆品种间镁营养特性差异的研究[J];土壤肥料;1993年02期
4 薛勇,张佳丽,陈效杰,徐文萍;大豆品种绥农10号[J];作物杂志;1995年05期
5 李传仁;三看三了解引大豆品种[J];农业与技术;2002年05期
6 郑传刚;几个大豆品种在安宁河流域秋植试验研究[J];中国种业;2005年10期
7 张胜;刘怀攀;陈龙;刘友良;;亚精胺提高大豆幼苗的抗旱性[J];华北农学报;2005年04期
8 马赛斐;南翠梅;张凤彩;魏艳平;;黄淮流域主栽大豆品种炸荚性研究初报[J];大豆通报;2006年02期
9 ;国内外油分含量最高的大豆品种“冀黄13号”[J];北京农业;2007年32期
10 刘琦;武小霞;;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种选育方向[J];种子世界;2008年04期
11 姜东峰;成亚杰;曲福君;;齐齐哈尔市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大豆通报;2008年03期
12 李海涛;刘志洋;王晴;邱长婷;佟毕华;李海龙;苏慧琴;高继国;;黑龙江省不同大豆品种中棉籽糖与总糖含量的相关关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13 樊君;杨艳艳;郑向辉;;大豆品种引种试验[J];大豆科技;2008年04期
14 卫玲;樊云茜;肖俊红;段学艳;周安定;;东北三省大豆品种在山西南部夏播的表现[J];作物杂志;2008年04期
15 孟林;;大豆品种适应性筛选试验[J];新疆农垦科技;2009年01期
16 宋淑云;张伟;刘影;苏前富;李红;晋齐鸣;隋晶;王立新;赵振伟;;大豆品种对大豆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抗性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17 孙恒伟;宁海龙;李海旭;桓海生;李文滨;;干旱胁迫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技;2010年05期
18 洛育;孙世臣;李彩凤;赵东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9期
19 王志国;;试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播种及田间管理方法[J];今日科苑;2010年22期
20 刘宗昭;牛裕洲;;解放大队大豆样板田增产技术及其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196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甫绨;包雪艳;张惠君;王海英;敖雪;于翠梅;;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关彩虹;吴昌;王学峰;王新明;;含砷毒剂降解产物三苯胂对大豆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邵志刚;杨德旭;刘畅;焦维鹏;高连兴;;大豆输送损伤特征及规律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胡飞;李树学;谭中文;孔垂华;;中国菟丝子对不同大豆品种的危害差异及相互影响[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春风;韩阳;宋书宏;;抗菌肽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A];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郑伟;郭泰;王志新;吴秀红;李灿东;刘忠堂;张茂明;韩世峰;刘玉红;;大豆合丰25复合诱变研究[A];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论文集[C];2011年
7 赵浩斌;王玉凤;曹梦西;杨玉慧;江文波;Yoshitaka Nagahama;;青鳉生殖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克隆与分析[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高燕;胡永红;;牡丹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9 骆骅;李明桂;马志杰;钟金城;强巴央宗;潘增祥;谢庄;李齐发;;牛Fkbp6基因的克隆与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畜禽遗传标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敏;孙晓荣;何桥;郭启高;李晓林;梁国鲁;;枇杷DELLA蛋白基因同源序列克隆与分析(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应用基因沉默技术调节大豆脂肪酸代谢进而选育高油和高油酸大豆新材料[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许彩虹;大豆球蛋白糖基化接枝改性及其热聚集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晓薇;大豆两个MYB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孟颖颖;GmCRYs和GmCIB3基因大豆调控开花及衰老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李海燕;大豆维生素E含量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韩锁义;大豆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子叶折叠突变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7 韩天富;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1994年
8 刘晓毅;大豆食源性致敏蛋白的识别、去除及脱敏后加工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韩天富;大豆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进一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1997年
10 吴卓晶;大豆GmTOC1s和GmLCLs的基因克隆、表达模式及功能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坤亮;与大豆幼胚萌发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杂交转育及栽培因子对品质影响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3 李彩虹;臭氧对不同生态型大豆品种生理生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罗庆明;不同生态区域套作大豆生长势、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乾钦;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含氮代谢物的变化及SSR标记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6 吴伟;大豆端粒相关序列的克隆、比较与染色体定位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0年
7 袁道华;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遗传机制及育种价值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伟旗;通过二次抑制差减杂交方法克隆和鉴定大豆耐盐相关基因[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赵永山;胼胝质对胞间连丝的修饰在大豆抗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夏长剑;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分析及大豆品种皖豆15抗疫霉根腐病基因作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锦 江袁平;从竞争走向和谐共赢[N];农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桑蕾;作最后的坚守者[N];黑龙江日报;2010年
3 段佳;他山之豆 可攻良种[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朱冰;863项目用分子手段证明引进大豆品种的利用价值[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钱虎君 盖钧镒 喻德跃;选育专用大豆品种促进加工科研升级[N];农民日报;2002年
6 本版编辑 刘家琴 本报评论员;拯救大豆危机 亟需推广抗线大豆[N];中国特产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张桂英 见习记者 张斯文;抢抓最佳时机 确保一次播种[N];黑龙江日报;2010年
8 记者 解小如;山东建成大豆品种资源数据库[N];农资导报;2007年
9 李强 刘振虎;大豆品种“中黄13”阔步走出国门[N];农资导报;2007年
10 湖北省孝感市农业局 余宏章;去年大豆获高产 今年为何难结荚[N];湖南科技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