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数据保全公证及其认定研究
【摘要】:电子数据保全公证是通过公证对电子数据进行保全,具有公证和证据的双重含义,是本文的主题来源,也是本文分析讨论的基点和核心。本文通过回顾电子数据和证据公证的历史沿革,梳理电子数据保全公证制度和学说的发展变迁,在历史大背景下探讨电子数据证据,总结反思我国的证据制度。即电子数据作为一种“新”证据与传统证据是否存在实质性差异,通过公证能否解决其认定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旨在对“电子数据保全公证”这一现象或法律制度展开思考和解析。文章架构主要如下:绪论:提出问题。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电子数据在诉讼领域的运用频率加大,保全公证业务步入快车道。与此同时,电子数据的认定和运用的标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有较大争议和分歧。电子数据保全公证中的公证业务和证据运用发展不同步。第一章:简述电子数据和证据公证的历史沿革。第一节简要概述电子数据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发展。第二节梳理公证证据的发展,明确问题的历史来源。第二章:回顾电子数据保全公证的制度和学说发展史。通过梳理电子数据和证据保全两个方向的学说发展,总结出现有研究的主题和方向,即以公证程序和方法为着力点破解电子数据运用中的真实性难题,在证据认定理论方面并无实质性进展。第三章:厘清现状。第一节通过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公证业务的整体概况,其中,电子数据公证发展迅速。第二节展现公证和民事证据的立法现状。在此基础上,第三节总结出其运用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电子数据保全公证的局限性、认定和适用标准缺乏法律依据、诉讼保全和电子数据鉴定的较量、电子诉讼的冲击。第四章:论述电子数据保全公证的认定。第一节确立认定的内容和范围,区分证据认定和事实认定。第二节分析证据-事实二分法的逻辑结构。第三节探讨电子数据保全公证认定的要点,重点在关联性。第五章:回归现实,从知识产权民事案例出发,具体分析电子数据保全公证的司法运用。第一节通过全国代表性案例、部分地方法院案例数据阐明电子数据和公证证据的运用情况。第二节分析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中的证据认定和一般规则。第三节提出电子数据立法和分类、瑕疵电子数据公证运用方面需注意的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证据和公证的历史演变背景考察电子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立足现实,阐述电子数据及其公证的认定机理和实际运用,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力求深刻认识电子数据及其保全公证,构建公证证据与事实认定之间的关联,重述电子数据证据认定的核心——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