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海盆和吕宋海峡邻近海域镭同位素的分布及其示踪意义

孙圣垚  
【摘要】:南海兼具边缘海和开阔大洋的海洋环境特征,是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和机理的理想场所。南海的水体停留时间和水团来源、组成则是洞悉南海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关键参数。黑潮作为一支典型的西边界流,其携带西北太平洋水体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对南海的物理场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过去对黑潮入侵南海、南海水体停留时间和水团组成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物理海洋学方法(水文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成果也颇具争议。利用化学海洋学的方法定量解析上述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镭同位素因其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和不同的半衰期,是海洋学中水团运移、混合研究的理想示踪剂。本研究利用镭同位素(223Ra、226Ra、228Ra)作为示踪剂,以南海北部海盆和吕宋海峡邻近海域为研究区域,对黑潮入侵南海的基本特征(路径、形式和入侵范围)作了进一步探讨,并估算了南海东北部表层水体中黑潮水的贡献份额,评估了该区域表层水体的停留时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航次调查期间,除了在受珠江冲淡水影响的站位和靠近岛礁的站位,223Ra在整个调查海区几乎没有信号,说明陆源输入是其主要来源。表层水体的228Ra和(228Ra/226Ra)A.R.分布规律大体一致。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分海域分别受珠江冲淡水、岛礁、湄公河冲淡水的影响表现出较高的活度,东北部海域因低镭黑潮水的入侵而活度较低。黑潮水经吕宋海峡入侵南海,在115°E-121°E和17°N-21°N区域形成明显的黑潮水-南海水舌状混合区。226Ra在整个研究区域活度差异较小,但其揭示的黑潮入侵区域与228Ra也基本吻合。根据上述特征,结合地理位置分布,整个研究区域表层水体的主控水团可分为黑潮表层水(KSW)、南海表层水(SSW)、北部陆架表层水(NSSW)、西部陆架表层水(WSSW)。同时,我们还发现中尺度涡旋活动也是影响表层Ra的分布的关键因素。利用226Ra作为保守参数,建立两端元混合模型,我们估算出黑潮表层水在混合区所占份额在1.6%-73%,平均值为41.3%±25%。结合镭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和前人关于黑潮流向、路径的研究成果,发现在航次调查期间,黑潮主轴可能自吕宋海岛东北部海域沿西北方向流入吕宋海峡南部,而后在吕宋海峡中部(121°E,20°N)改变方向,以西北方向流出吕宋海峡,沿着台湾岛东部海域继续北进。黑潮水分支在吕宋海峡北部沿着西北方向入侵南海,大约在(119°E,21.8°N)转变为沿西南方向入侵。基于两端元混合模型的结果和228Ra的衰变作为“计时器”,利用228Ra衰变方程计算得到南海东北部表层水的停留时间为0.16-7.44 a,平均值为2.93±1.78 a;忽略中尺度涡或上升流引起的小尺度不规则扰动的影响,南海东北部表层水平均停留时间为年际尺度,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综上所述,Ra示踪法是定量研究黑潮入侵南海基本特征和南海水团组成、水体停留时间的有效方法。为充分发挥Ra在海洋学研究中的优势,亟需提高南海Ra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解译南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键参数准确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冉莉华;郑玉龙;陈建芳;陈荣华;郑连福;WIESNER Martin-G;;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5期
2 ;石油对南海北部重要水生经济品种的影响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11期
3 闵信爱;南海北部的新对虾[J];海洋渔业;1987年01期
4 徐家隽,杨天鸿;一个台风范围的风场模式及其应用计算[J];热带海洋;1988年01期
5 范立群,苏育嵩,李凤岐;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2期
6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Ⅴ_3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其古环境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5期
7 ;海洋学报第10卷(1988年)总目录[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6期
8 茹克;南海北部边缘叠合式盆地的发育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1期
9 吕华;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国际研讨会在穗举行[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1期
10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11期
11 夏伦煜;南海北部陆架巨厚海相第四系的发现[J];科学通报;1988年23期
12 陈国威;南海北部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年03期
13 林晓能;南海北部偏北大风的分析预报[J];海洋预报;1989年02期
14 ;第七章 中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海洋[J];东海海洋;1989年04期
15 郭博书;中国南海北部海水铅表观络合容量测定[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16 段威武;黄永样;;南海北部陆缘中、晚第三纪古地理、古环境研究[J];地质学报;1989年04期
17 彭善环;;南海北部大陆架天然气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1989年06期
18 舒业强;王强;俎婷婷;;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流系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年03期
19 曾丽丽;王强;谢强;施平;杨磊;舒业强;陈举;隋丹丹;何云开;陈荣裕;王东晓;;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英文)[J];Science Bulletin;2015年06期
20 曾丽丽;王强;谢强;施平;杨磊;舒业强;陈举;隋丹丹;何云开;陈荣裕;王东晓;;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J];科学通报;201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郭玲莉;李三忠;余珊;索艳慧;惠格格;曹花花;赵淑娟;刘鑫;戴黎明;;南海北部大陆坡折演化与滑坡时空关联[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56:洋——陆转换带论文集[C];2014年
4 罗传秀;陈木宏;向荣;刘建国;张兰兰;陆钧;;南海北部表层孢粉南北向、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分布特征[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戴璐;翁成郁;陆均;;根据现代孢粉传播机制推测末次盛冰期时南海北部陆地古气候[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郝清和;戴璐;;栎属花粉的超微结构揭示了末次盛冰期时南海北部的气候[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8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10 吴必豪;李松筠;李兴;陈永志;陈绍谋;;南海北部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0)[C];198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凌云;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古近系沉积体系特征、展布及油气分布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杨林龙;南海北部陆缘大型拆离断层系的发育演化机制及其对深水盆地群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3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黄元辉;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深海硅藻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变的沉积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6 李明杰;南海北部内潮的三维模拟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7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8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10 张丙坤;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相关活动构造类型及成因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圣垚;南海北部海盆和吕宋海峡邻近海域镭同位素的分布及其示踪意义[D];厦门大学;2017年
2 谷帅;黑潮入侵输入的外源溶解有机物在南海北部的微生物降解[D];厦门大学;2018年
3 常保轩;南海北部夏季水体主要化能自养微生物固碳生态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4 贾晓燕;南海北部微型鞭毛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5 陈薇;氨基酸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溶解态有机物质来源和生物活性转化过程的指示作用[D];厦门大学;2017年
6 张爽;南海北部珠江口断面海水颗粒物组成、来源与分布的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7 张治忠;南海北部深水某无井区地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8 孙瑞;南海北部台风浪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9 邵劲超;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和强度对南海北部叶绿素浓度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10 闫慧梅;南海北部陆架区沉积物来源及其输运机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获进展[N];科学时报;2011年
2 刘甫 张冬娜;2019年春季南海北部联合观测航次圆满完成[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
3 记者 方正飞;我国初步形成从东海至南海北部监测网[N];中国海洋报;2017年
4 ;南海北部发现大储量“可燃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鲍讯;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N];海南日报;2006年
6 记者 钟敬忠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7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南海北部低压“捣乱” 南方多地旱象“露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记者 陈瑜;“蛟龙”号探秘南海北部高速堆积体[N];科技日报;2017年
10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