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政策效果评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京津冀等地区大气污染频发。大气污染直接危害公民的利益和身心健康,也会阻碍地方甚至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应对京津冀区域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政策开始实施。政策实施四年来,一系列直观数据显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状况确实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京津冀大气质量的改善,究竟多大程度是由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政策导致的呢?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政策的政策效果究竟如何呢?为此,本文通过总结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政策的主要措施,提取政策变量;通过分析大气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取气象、供暖等控制变量;在获取以上变量数据基础上,以空气质量指数AQI、细颗粒物PM2.5为因变量,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对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表明京津冀区域内大气质量状况的改善,不仅得益于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政策的实施,还受到气象、供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就气象、政策、供暖三要素影响程度而言,政策要素的影响作用并不是最强的;政策中,仅有提升“集中供热面积”和“集中供热量”、降低“煤炭消耗量”、“实现能源清洁化代替”等少数政策措施初见成效,在“降水量”、“平均风速”、“降雨日数”、“大风日数”等气象要素、“供暖”要素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下,对京津冀大气质量的改善造成显著影响。最后,本文对政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总结出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政策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