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者的视角分析施光南中国歌剧作品的启迪
【摘要】: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生于四川重庆,于1990年4月18日逝世,祖籍浙江金华,是我国著名的、杰出的作曲家,素有“人民音乐家”的美誉,他一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他紧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作曲创作实践中追求时代性、群众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为人民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曲家施光南坚持把爱国作为音乐创作的永恒主题,为人民书写创作,谱写时代赞歌。在他的作品中,能看见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他的作品引起亿万人民的深刻共鸣,并激励着一代代的青年人奋发进取。在他众多的音乐作品中,涉及歌剧的作品就只有《伤逝》和《屈原》这两部精湛的作品。而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少有研究者触及,因此该方面的细致研究是可行的,很有必要进行的。尽管歌剧《伤逝》的问世,已经在中国歌剧史上有着骄人的艺术成就,也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而歌剧《屈原》无论在难度,创新度,风格特点等各个方面都远超于歌剧《伤逝》,因此它对演唱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伤逝》和《屈原》这两部精湛的中国歌剧作品的深入分析,并进行可行性的比较,会有助于歌者更好的了解作品,并在表演该作品时能更好的二度创作,有更深入、到位的体悟和演唱表达;通过分析比对,更能在新时期里看到这两部作品带来的深远艺术价值、积极的意义和启迪。
|
|
|
|
1 |
梁啸岳;音乐沉寂[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