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专业是高职院校育人的基本单元,高职院校必须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和人力市场需要,为需求侧输送规模、结构、质量相对位的人才。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于2004年,虽然2015年做了第二次调整与修订,但由于运作历史较短,加之高职教育在本体领域、关系领域和动力领域与政府、市场、同行等存在着责任、权力、利益方面的深层次博弈,导致现有的专业设置管理机制运行失当,专业布局出现了“公地悲剧”,大部分院校的专业外适度与内适度不高,在与区域产业链对接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错位、缺位或失位,造成人才“不适用”、“不够用”或“不被用”等现象层见叠出,进而引发了结构性失业和人力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在高职院校“诊改”和“双高计划”建设的政策推力下,厘清专业管理层级的权力边界,重构专业设置的管理机制是高职教育“2.0时期”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第三次高职教育专业目录调整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修订前的一种路径探索。这就要求以“融合古今、镜鉴国际”为迁移创新路径,从晚清时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西学东渐”和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专业设置的制度化走向中汲取精华,做到专业设置“急用先设”和“全国+地方”的专业目录拟定机制;从瑞士高等专业学院专业设置紧随职业迁徙、新加坡理工学院专业适应和引领产业发展、澳大利亚TAFE学院培训包分层对接行业需求等经验中,确立专业、产业与职业之间的对接关系。并结合现有的国策国情,以多元制衡、共同治理为逻辑,以预测、预警、开设与调整结合为战略,以定力与张力结合为战术,确立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三原则,建构以“两条基线、四层管理”为框架的专业设置管理新机制。新机制以国控专业和非国控专业的设置管理为两条基本线路,重点规制了非国控专业省域设置的统筹管理机制与校本调整优化机制中的责、权、利关系,形成了“厅际联席会”多元制衡、利益相关者介入的弹性设置和常态监测式专业管理格局。为了验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新机制之价值品性,演示其实践运行范式,论文分别对非国控专业设置的省级统筹管理机制和校本专业调整优化机制进行了个案研究与实践验证。首先,以供需关系理论为依据,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置为个案,以行业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结合为实施思路,通过“区域产业状况分析-会计专业宏观布局研究-会计行业区域人力需求研究-专业发展类别界定”路径,验证专业设置的省级统筹管理机制,并对广东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布点过剩状态设计了“三维度五批次”的调整规划。其次,以第四代评估为理论指引,以“双高计划”专业群组建为实践导向,以S校为个案,建立了校本专业调整优化机制的“三轴六面”原则,在空间轴上以学校整体性发展和特色性发展为坐标,在时间轴上以现存专业结构调整和超前设置为路线,在策略轴上以专业“雁阵”组建和“链式”组建为手段,通过“组织建构-整体分析-需求分析-资源评核-研判界定-调整优化-持续改进”路径,验证校本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最终将S校原有的十个专业大类调整为“三路并进、两翼驱动”的五类专业新布局,并以《悉尼协议》中的OBE理念为指引,对专业进行持续监测和改进,以实现专业人才供给的“对位效益”,彰显高职教育的社会生态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