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
【摘要】:
本文以海神信仰为研究对象切入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与海洋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视域。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所谓海洋文化,实际上就是海洋性文化;所谓海神信仰,从根本上说就是海洋性信仰。本文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一个我国的海洋神灵结构体系,它是山海洋水体本位神与水族神,海上航行的保护神与海洋渔业、商业的行业神,镇海神与引航神三个系统的神灵构成的。海神体系的确立成了本文赖以展开的基石。海洋蕴含丰饶的宝藏,但在古人眼中则充满了神怪、传奇与诱惑,诱惑着古代人们走向海洋。赋予海船以“神灵性”,是试图营造一个能够抗衡外部“精怪世界”的“小天地”。庞大的海上航行保护神、镇海神乃至渔业商业神神系的确立,是古代的海客舟子在心中构筑一个生命安全与获取海洋经济利益的保障系统。无论是海洋渔民、海洋商人还是海洋移民,当其出海起航前都要举行祭海,以祈求海上航行的平安与发财。一艘海船上的人群就构成一个“特殊的海上社会”,在海船中设置神龛以供奉神灵偶像,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在海上向神灵祈祷与祭祀,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神灵及时的保佑。在陆域与海岛各类海洋社会(如渔村、商帮、移民群体)中的神灵祭祀活动都极大地增强了海洋社会内部的凝聚力,强化海上活动的群体精神。海洋社会的神灵信仰中和海船神龛供奉的神灵中的诸神合祀现象有着
区域与海洋社会类型的差异,既反映了海神信仰不同区域的特点,也
反映了各信仰群体的不同祈盼。我囚的海洋神灵体系是伴随古代人们
走向海洋,追求海洋经济利益而出现并不断充实、壮大的,而它的充
实、壮大又增强了古代人们去追求海洋经济利益的信心与勇气,间接
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这种神灵信仰出发点与归缩点在功利方面的
一致性,从“虚幻世界” 折射出中国海洋传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
的实用理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