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

朱慧玲  
【摘要】: 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随着中日关系、中国以及日本国内情况的变化,日本华社发生了“量”与“质”的空前巨变。包括华侨在内的所有合法在日中国人和华人总数,由70年代初的5—6万人,激增至2000年的40多万人,与战后至1972年近30年间华侨、华人人口始终徘徊在5—6万人的状况形成强烈对比。“量”变的同时,日本华社还发生了知识化、专业化、多元化、华人化(当地化)等“质”的巨变。 本文沿着中日关系这条“历史”主线,在对史料文献、统计资料研究与社会调查(包括问卷和采访调查)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理论,运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探讨、分析中日关系正常化背景之下的日本华社的变迁,“跟踪”日本新老华侨、华人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华人化的进程,通过对不同“个体”和“群体”的探讨,勾勒出当代日本华社“整体”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并籍此预测主要发达国家华侨华人社会在21世纪上半叶的发展态势。 本文的主要观点。1、日本华侨华人史,与中日关系史息息相关,是中日关系史的一部分,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日本华侨华人社会随着中日关系的好坏而兴衰。2、日本新老华侨华人正在“异曲同工”地急速华人化。老华社的华人化,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并驾齐驱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新华侨华人的华人化,则以政治认同华人化先行于文化认同华人化的方式,“跃进式”进行。3、就目前状况而言,日本华社正处于“非此非彼”的“边际人”阶段,处于戈登所述的“同化”过程中的某阶段。从长远看,日本传统老华社的“边际性”终将消失,终将同化于日本社会。4、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日本华社将在老者继续“同化”,新者不断“诞生”的“新旧循环”的“动态”变化中发展壮大。今后20-30年间,日本华社人口,“量”可能在目前的基础上翻两番,“质”将更为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5、根据人口推拉理论,21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华社人口,“量”将可能由目前的600—700万,发展到2000--3000万,“质”将更为专业化、知识化、多元化。6、21世纪上千叶,发达国家华社的巨变,将给华社本身、华侨华人的祖(籍)国、华侨华人的移入国带来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和课题。 本文的学术与实践价值。1、系统调查研究日本华社过去30年的变迁轨迹,并预测其未来30年的发展态势,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2、从史学和社会学角度,为华侨华人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解剖研究的范例。3、通过对日本等发达国家华社的研究与探讨,为中国政府制定21世纪发达国家华侨、华人工作的方针政策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这不仅将有利于中国政府有的放矢地开展21世纪发达国家的侨务工作,也有利于华侨、华人在当地的生存与发展,有助于华侨、华人居住国政府“提前”作好应对的思想准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启文;浅议日本民间力量在中日复交中的作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何立波;廖承志与中日关系正常化[J];党史博览;2005年02期
3 印红标;80年代以来在日本的中国人[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2期
4 饭岛涉,竹内理桦;华侨华人史研究的现在[J];八桂侨刊;2001年01期
5 罗豪才;;发挥华侨华人优势 推动和谐世界建设[J];中国统一战线;2007年09期
6 刘宏;日本的华社与华校[J];东南亚研究;1999年01期
7 范正义;;华侨华人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评李天锡《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研究》[J];八桂侨刊;2009年03期
8 刘杰;日本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制约和影响[J];日本研究;2001年04期
9 刘长敏;中日关系纵横谈[J];国际观察;1995年06期
10 星野昭吉,刘小林;日本专家谈中日关系[J];21世纪;1998年02期
11 陈山鹰;;从侨刊乡讯资料看 美国华侨华人的故土观念[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年03期
12 王少普;回顾与展望:为中日关系的更加成熟和稳定而努力[J];国际观察;1997年04期
13 郭沫若;怎样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答《世界知识》记者问(节选)[J];世界知识;2004年18期
14 杨卫敏;;一位老侨领的心声——访葡萄牙华侨华人协会会长周洪泽[J];统一论坛;2000年06期
15 李海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拓展和深化侨务工作[J];求是;2007年16期
16 曾伊平;;有关华侨华人问题资料的加工[J];南洋问题研究;1993年02期
17 游仲勋;陈欣;;华侨华人的世界性膨胀[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年02期
18 ;2007全球华侨华人社会十大新闻[J];侨园;2008年01期
19 侯松岭,汪波;华侨华人社会百年变迁及21世纪发展趋势[J];东南亚纵横;2003年07期
20 朱慧玲;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特点与现状[J];八桂侨刊;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玉河;;日本的消防机构与消防工作——赴日消防研修的见闻与启示[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王华;杨悦;;日本健康损害救济体系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3 李国平;糜林;吉沐祥;李金凤;霍恒志;陈雪平;潘跃平;;日本促成栽培草莓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向[A];草莓研究进展(三)[C];2009年
4 王守华;;朱子学在日本[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5 曾南石;;日本石见银矿的矿化与蚀变特征[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纪凤翥;;方港惨案[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7 张翰卿;戴慎志;;国内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彭松建;汪段泳;;英、美、日家族制企业历史变迁的启示[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9 林乐界;宋建伟;;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A];2006-2007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08年
10 胡起望;;日本的阿伊努人[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D];厦门大学;2001年
2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兵;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7 李朝辉;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9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伟东;日本中小企业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玉洁;1945年以来越南华侨华人社会认同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2 朱海燕;日英同盟在日本侵华史上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3 张枢盛;日本文化对其企业制度影响的路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乐平;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前景探讨[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赵凌冰;日本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妍蓉;日本土地征用的动态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5年
7 丁亮亮;中国法律移植何去何从[D];武汉大学;2005年
8 曾星;从日本的联合国外交看日美同盟的未来[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慧惠;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林春雷;美、日、法三国税务会计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刘洪成 本报记者  蔡志明;让“掘井人”故事在我们手中延续[N];新华日报;2006年
2 金熙德;日本迫不及待要圆“大国梦”[N];北京日报;2005年
3 汤朝明;日本专家细数中日造船差距[N];中国船舶报;2004年
4 楼文;日本高龄住宅的特色[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5 平荣;面对性侵害日本女学生不再沉默[N];中国妇女报;2003年
6 鸿宾;海尔空调出口日本[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7 ;最大优势是中国客户的信赖[N];中国化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刘腾;日本重启中亚战略 谋取政经利益[N];财经时报;2004年
9 李佳随;日本税收公示制兼顾保密[N];中国税务报;2001年
10 郭宁;日本经纪十大赚钱高招[N];中国文化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