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微微型浮游生物结构及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

林学举  
【摘要】: 2000年7月,样品采自珠江口到东沙岛西南部海域的一个断面,并增加台湾浅滩上升流站位一个,主要分析了叶绿素。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组成与时空分布、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碳生物量及类群组成的垂向结构,并探讨了该海区亚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CM)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叶绿素a生物量在水平分布上表现出从珠江口到近岸水并到外海的梯度变化趋势,SCS1站位的生物量介于近岸水与外海之间。SCS6测站以东具有明显的低生物量特征,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仅0.086±0.031mg.m~(-3),而平均光合作用速率也仅1.565±0.347mg.m~(-3).d~(-1);海区初级生产力介于306.29-130.9mgC.m~(-2).d~(-1)之间,真光层厚度对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垂向分布上极值现象明显,都在亚表层形成生物量与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值;在粒级结构方面,微微型浮游植物在其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在外海站位对水柱叶绿素。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平均贡献分别为75.0±7.1%和52.2±14.6%;日变化方面表现出海区的全日波动特征。 用流式细胞仪与荧光显微镜技术分析微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原绿球藻、真核类群和异养细菌)的丰度,并进行了碳生物量的估算,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聚球藻(SYN)和真核微微型浮游类群(PEUK)都在珠江口达到峰值并占有自养类群的优势,外海丰度明显下降;相反,原绿球藻(PRO)占有外海各站自养类群的丰度优势,但低于异养细菌(BAC)的值;而BAC的分布与自养类群存在相互关系,并受控于海区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在剖面分布上,各类群都不同程度地在SCM层出现峰值,尤以PRO与PEUK最为明显,它们在SCM层的聚集与SCM的形成密切相关,这可能山它们在低光下的适应能力以及它们的营养动力学决定;依碳生物量类群组成上的差异,把我们的研究海区分成三种水域:由SYN和PEUK共同占有优势的河口区、由PRO占有优势的外海寡营养区以及由PRO和PEUK共同占有优势的冷涡区;日变化中,SYN和BAC波动不明显,但PRO与PEUK都在夜晚出现峰值,这种现象可能是潮流、细胞分裂与摄食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南海北部SCM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SCM的深度和厚度分别介于24-90m与7-38m之间,都位于真光层以内,该处的平均温度为23.82℃,平均光强为3.3%的表面光强,而且SCM层初级后产力对整个水柱的贡献比率可 摘 要 达到35.45-63.530之l司,三个粒级各自的贡献平均达到64.67o、43.96O和 30.89%。探讨SCM形成机制的结果如下:南海北部SCM的形成与温跃层及营 养跃层的存在密切相关,但该深度处的营养盐浓度与叶绿素a的浓度大小没有 直接的相关,从而推测营养盐通量可能对SCM的强度(或叶绿素口浓度)具有 更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SCM 的形成还归因于水层特定的浮游植物类群组成 (微微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其中尤以PRO与PEUK最为明显)及其它们的光适 应性和特殊的营养动力学机制相关。关于摄食的作用,我们只观测到它对SCM 强度的影响;最后还推论,SCM 的形成一定程度卜是新生产的结果,再生生产 在其中只起次要地位,因而SCM与生物泵密切相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宝华,傅克忖,曾晓起;南黄海夏末叶绿素α的分布特征[J];海洋与湖沼;1999年03期
2 黄良民,钱宏林,李锦蓉;大鹏湾赤潮多发区的叶绿素α分布与环境关系初探[J];海洋与湖沼;1994年02期
3 鲁北伟,王荣;春季东海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分布特征[J];海洋与湖沼;1996年05期
4 刘子琳,宁修仁;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叶绿素α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J];东海海洋;1991年02期
5 朱明远;毛兴华;吕瑞华;孙明华;;黄海海区的叶绿素α和初级生产力[J];海洋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6 王荣,鲁北伟,余家栋;海水中叶绿素α含量的连续走航测定[J];海洋与湖沼;1996年03期
7 查广才,周昌清,黄建荣,何建国,麦雄伟;凡纳对虾淡化养殖虾池微型浮游生物群落及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4年08期
8 Maria Dittrich;Martin Obst;张国梁;;微型浮游生物应为湖泊中的方解石沉淀负责吗?[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4年08期
9 杨小龙,朱明远;光强和营养盐对伪矮海链藻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 Ⅰ.细胞分裂、叶绿素α及活体荧光特性[J];海洋与湖沼;1993年01期
10 段洪涛;张柏;刘殿伟;张渊智;宋开山;王宗明;;查干湖水体光谱荧光峰特征与叶绿素α响应关系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6年05期
11 焦念志,柳承璋,陈念红;东海二甲基硫丙酸的分布及其制约因素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9年05期
12 李铁,史致丽,李俊,张金良;营养盐对中肋骨条藻和新月菱形藻部分生化组成和性质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0年03期
13 郭超颖;王桂忠;张芳;蔡明红;何剑锋;;北冰洋微型浮游生物分布及其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1年10期
14 宁修仁;海洋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J];东海海洋;1997年03期
15 刘子琳;浙江潮下带海域秋季初级生产力和叶绿素α的分市[J];东海海洋;1989年01期
16 刘镇盛;用选择抑制剂技术评价近岸表层水中异养微型浮游生物对聚球藻的摄食压力[J];东海海洋;1990年03期
17 张利华;流式细胞术在微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Ⅰ、流式细胞术对微型浮游生物丰度测量方法的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8 蔡泽富;杨红;焦俊鹏;丁丽丽;丁骏;戴桂香;马军林;;温排水对围隔生态系统各粒级海洋浮游生物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1年08期
19 吴恒岱;南非西海岸的“褐潮”[J];海洋信息;1999年06期
20 ;自然杂志摘要[J];学会;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祖信;颜军;尹海龙;;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淀山湖入湖通量与水体富营养化相关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宝利;刘丛强;汪福顺;喻元秀;张利华;;乌江干流水库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袁洁;邵鹏;陈月琴;;自然水样微型藻类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杜林方;赵晟;李世崇;刘亚楠;郑洪武;;光系统||核心天线CP43与33锰稳定蛋白邻近的证据[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5 杜林方;赵晟;李世崇;刘亚楠;郑洪武;;光系统Ⅱ核心天线CP43与33锰稳定蛋白邻近的证据[A];第五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高亚辉;程兆第;李扬;陈长平;焦念志;Brian Morton;;我国海洋微型硅藻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张立新;郭进魁;毕玉蓉;陈翠云;陈华;张珠珠;;紫外辐射下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胡俊;黄邦钦;;台湾海峡南部浮游植物对不同水团的响应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苑;黄海和东海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志刚;水体浮游植物浓度原位分类测量方法研究与系统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李云;不同时间尺度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生物群落变化过程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方涛;光照和N、P营养盐的共同作用对长江口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姗;南海低营养级生态要素时空分布特征及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戴聪杰;极地近海微食物环的主要类群组成及其功能[D];厦门大学;2006年
7 霍元子;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8 李扬;中国近海海域微型硅藻的生态学特征和分类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张翠霞;我国海区浮游纤毛虫的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10 刘淑霞;中国近海常见浮游藻色素生物标志物研究和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学举;南海北部微微型浮游生物结构及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张东;2007年春季和秋季北黄海微型浮游生物丰度调查分析及两种微型硅藻的分离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仕汇;联用聚合氯化铝和高岭土去除小球藻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杨益民;叶绿素a荧光检测仪的设计与开发[D];浙江大学;2011年
5 潘洛安;东海陆架及南海北部锋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江雪娇;北黄海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及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分子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王春燕;链状亚历山大藻环境条件响应基因的筛选及我国北黄海海域微型藻的分离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梁彦韬;青岛近海浮游病毒、微微型浮游植物、异养细菌的丰度变化及其与环境相关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吴易超;北部湾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与粒级结构[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张俊逸;珠江广州城市河段水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特征[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杨东伟 特约通讯员 李索;21世纪中国,水不够喝[N];大众科技报;2000年
2 记者 罗昆娅;滇池富营养化程度减轻[N];昆明日报;2009年
3 记者 罗昆娅;“河长制”把握滇池治理龙头[N];昆明日报;2009年
4 记者 蒋丽英;太湖蓝藻防控重点仍在西北[N];苏州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