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海洋微生物在抑藻、检毒、消污中的应用研究

徐美珠  
【摘要】: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CC)、流式细胞术(FCM)、发光细菌法(Microtox)等技术研究了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作用;微生物在赤潮灾害防治中的作用;利用微生物监测海洋环境污染。结果表明: 1.分离自厦门红树林区的细菌对甲胺磷的降解能力较强。根据气相色谱测定结果,单菌株(经初步鉴定为假单孢菌,下文简称为R菌株)10天内对甲胺磷的降解率为77.5%,混合菌株(包括R菌株,下文简称为H菌株)10天内对甲胺磷的降解率为82.6%。若扣除甲胺磷的自然降解率17.2%,则R菌株对甲胺磷的实际降解率为60.2%,H菌株对甲胺磷的实际降解率为65.4%。在不同温度下,降解菌的生长速率不同。其中,35℃下生长情况较30℃和26℃下为好。比较降解菌在不同甲胺磷浓度下(100mg/L、500mg/L、1000mg/L)的降解效果发现:在含500mg/L甲胺磷的无机盐培养液中甲胺磷降解效果最好。光照摇床条件下的降解效果较光照静止或黑暗静止条件下为好。 2.在本实验中,加入S5,S7,S10的菌藻混合培养液和不加菌的对照藻培养液在培养至8~12天时,赤潮藻数量大量增加,大多数藻细胞数目达到1×10°cells/L。此时,大多数样品的pH值达到8.20,且一般落在8.20~8.30范围内。赤潮发生期间,海水交换往往不良,pH值变动受外界影响较小。因此,我们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的结果有可能作为赤潮的快速判断的指标之一应用于海区的实际监测中。 3.流式细胞仪和显微镜计数法测定藻细胞数目的结果表明:(1)加入缓冲液tris试剂的藻细胞生长情况较未加入tris试剂的培养液好。(2)藻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状况与加入的细菌有较大的关系。不同的细菌、相同细菌在不同浓度下的影响作用有所不同。其中,细菌S10(2)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在培养的第10天起,当对照组的塔玛亚历山大藻进入指数增长期后,加入S10(2)的培养液中藻细胞数量的增长仍较为缓慢。然而,当细菌S10的浓度较高时,如S10(0)对藻细胞的生长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S10(4)对藻细胞的生长的影响作用较不明显。S7(4)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加入细菌S7(4)的培养液生长较对照组缓慢,且较早进入衰亡期。加入混合菌液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和繁殖速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加入H(0),H(2)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培养液增殖速度较对照组慢,菌浓度高时,这种作用更加明显。(3)显微镜计数法测出的数值比用流式细胞仪测出的数值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流式细胞仪来检测塔玛亚历山大藻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的方法,可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推广。 4.发光细菌法测定塔玛亚历山大藻藻毒力结果表明,在培养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曲线总体呈下降趋势,即细菌相对发光度(样品发光度/对照发光度)降低。样品毒力增强导致发光细菌发光强度降低。我们的研究发现,加入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细菌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培养液的测定结果影响不同。毒素产量与藻细胞的生物量呈现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原雅纬;郑伟;李少菁;王桂忠;郑天凌;;塔玛亚历山大藻双向电泳蛋白的三种提取方法比较[J];微生物学报;2011年08期
2 郭婷婷;关万春;;阳光紫外辐射对2种微藻的短期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专;高亚辉;张扬扬;易瑞灶;许晨;杨志文;;赤潮毒藻塔玛亚历山大藻研究进展[A];中国海洋生化学术会议论文荟萃集[C];2005年
2 陈黎斌;黄国平;耿云霄;罗蕾;;应用发光细菌法分析饮用水的综合毒性[A];广东省食品学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安新丽;傅丽君;吕静琳;张化俊;李东;周艳艳;郑伟;郑天凌;;海洋放线菌BS01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抑制作用机理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吴锋;江天久;;南麂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分布与产毒藻间关系的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徐轶肖;江天久;;蒙古裸腹溞对有毒赤潮生物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摄食研究[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赵华清;殷浩文;陈晓倩;郭锐;顾宗濂;谢思琴;;发光细菌法检测环境污染中的基因毒性[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宋益银;苏秀榕;陈燕;陈财利;方超;;有毒赤潮藻共生菌的分离鉴定[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王化登;刘长安;张世宇;关道明;;发光细菌法快速检测海水中的BOD[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凌云;徐亚同;赵渝;朱文杰;;发光细菌法在食品安全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10 关万春;高坤山;;阳光紫外辐射对赤潮藻类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东普;应用发光细菌法测定我国土壤中铜、镍毒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石岩峻;赤潮藻对营养盐的吸收及生长和相关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3 谭志军;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的危害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4 吴淑杭;发光细菌法快速检测农产品中主要污染物联合毒性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光强;藻间相互作用及其对CO_2加富的响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田华;麻痹性贝毒的累积、转化、排出过程及预警诊断指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方战强;纸浆漂白废水的毒性研究及其关键毒性物质的鉴别[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8 陈国福;几种赤潮微藻的形态和系统进化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9 周立红;基于化感作用的环境友好型抑藻剂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侯建军;赤潮生物的分子探针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美珠;海洋微生物在抑藻、检毒、消污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叶吉龙;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尹娟;中国沿海塔玛亚历山大藻遗传多样性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4 朱丽娜;基于发光细菌法的水质综合毒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刘振宇;塔玛亚历山大藻光学性质分析与光谱模拟[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梁忠秀;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对几种渔业生物早期发育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谭志军;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对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和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的生态毒理学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8 张信连;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谢瑾;塔玛亚历山大藻化感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徐轶肖;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海洋食物链内的传递与代谢[D];暨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访谈专家 朱文杰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发光细菌法水质检测潜力巨大[N];中国水利报;2009年
2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陆素忠 涂金珠;海域严重污染面积逐年下降[N];宁波日报;2010年
3 邢建芬 陈尚;韩国新万金围填海工程的环境影响[N];中国海洋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