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历史上的高等教育改革,始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将高等教育活动置于当代人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之中,吸收潘懋元教授所倡导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在深入领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制约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原则的启发性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策略,是本论文的研究视点。
本论文共分五章。前面两章,围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问题,阐述了高等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本质联系;后面三章,着重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审视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紧迫的改革课题,试图形成若干合乎规律的改革思路。
首先,笔者围绕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现代化进程与反现代化思潮的“世代纠葛”,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指出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包含着当代人类最重要的价值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建立新的物质生产系统,而且需要建立新的精神生产系统。
在论文的第二章中,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表明对人的主体价值的认识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未来,人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发展的目的。通过分析,笔者进一步提出当前存在三种层次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观点,并通过对这三种层次,特别是对“社会整体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分析,阐述了发展“人”的必要性。显然,要将人的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离不开教育(高等教育)活动的全面参与。
在这一章里,笔者全面剖析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这种关系表现为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一个是高等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将来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理想,上述两方面是一个整体,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包含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过,根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我们还达不到那种合二为一的程度,只能分别对二者加以研究,然后尽可能地将它们联系起来思考,具体讲,就是在推动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同时,满足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虽然,目前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方面,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对高等教育发展构成直接的制约关系,但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从目标到过程,显然应该并且能够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原则中获得某种启示。于是,客观上,要求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与启发两个角度,去研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程。
从制约与启发两个层面确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对认识和解决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归根结底,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要求高等教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二要求高等教育对象的发展潜力不断得到提升(其中,高教事业的持续
发展为教育对象发展潜力的持续提升创造了条件,而教育对象发展潜力的持续提升为高教事业
的持续发展标明了努力方向),因此,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应集中在持续推进高等
教育大众化进程和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这两大方面。于是,在论文的第三、第四和第五章,
笔者依据可持续发展观,分别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大
学素质教育的拓新等问题进行了若干探讨。
具体讲,论文第三章考察了建国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从发展目标、
发展原则和发展机制等战略构成要素出发,揭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变化轨迹。通过深入分
析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之不足,揭示它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业己暴露的矛盾、问题之间
的关系,论文提出了必须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观点,并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阐明了未
来发展理念的若干转变方向。
论文第四章,从提升人才发展潜力的目标出发,围绕人才的“自由拓展度”与“适应
度”,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中国大学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诸方面因素。本章,笔者以专业设置方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管理制度为
考察重点,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客观地评价了相关领域的改革举
措。最后,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今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和改革策略提出了自己
的建议。
由于大学素质教育对提高人才发展潜力,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论文第五章以之作为研
究内容。笔者借助哈贝马斯对“大学理念”和“大学功能”两个概念的阐释,通过东西方高等
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大学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论文提出了大学生应具各包含基
础素质和专业素质在内的整合素质之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既对学生的整合素质
提出了要求,又为整合素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此,末来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素质
教育的实践之中,把教育对象的素质整合起来,更好地为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在理
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对中国的大学素质教育实践提出了若干建议,譬如应深化对素质和素质
教育内涵的理解、改革大学人才培?
|
|
|
|
1 |
钱立群,周春丽;试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J];教育探索;2000年10期 |
2 |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
3 |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
4 |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
5 |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
6 |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7 |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
8 |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
9 |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
10 |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
11 |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
12 |
郭萍,茅志强;全面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
13 |
张卫东;用科学发展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审视和思考[J];石油教育;2004年05期 |
14 |
谢海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诉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0期 |
15 |
刘晓舒;图书馆在现代人才培养中所扮演的角色[J];中国人才;2004年12期 |
16 |
韩冰;浅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7 |
凡奇;;注重先进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J];红旗文稿;2004年10期 |
18 |
周文富;课外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大学化学;2004年03期 |
19 |
赵锦英,潘琪;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到多样化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5期 |
20 |
许玉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