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要】:
大学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论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在我国,由于长期对这一领域的忽视,所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学教育要因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挑战,这方面研究的迫切性将尤其突出。
在我国大学课程管理实践中,并不乏经验积累,缺乏的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有意义的经验积累。因此,大学课程管理研究,理论研究非常重要;而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转化为一种具体的管理方法同样重要。这就是我们选择“理论与方法”作为大学课程管理研究切入点全部理由。它被定性为应用性理论研究。
“理论与方法”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方面,是课程管理的基础。它包括理论基础、情境基础和人格基础,其中,理论基础又进一步细分为管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哲学基础;另一方面,是课程管理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教育目的的抉择、具体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及大学课程总体方案的评价。
无论是课程管理的基础还是过程,研究工作的每一步深入都充斥着重重困难,也涵盖了对“先驱者”部分研究成果的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与创新。这些创造与创新首先表现在构建课程管理的基础。就课程论的研究而言,通常以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作为基础,这一基础仅仅是理论上的,因为课程论的学科性质主要是理论研究。那么,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应当构建一个什么基础,才能体现其应用性理论研究的特质?我们认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人、物、事,课程管理依然。在课程管理中,管“人”的基础表现为管理者及其人格特征;理“物”的基础表现为情境——课程管理的支持性条件;行“事”的基础为一定的理论。这样,课程管理的基础就不再是“纯”理论方面的,而是由理论、情境和人格三部分构成。即使是在理论基础的建构中,
我们也未选择“照搬”,而采取了“重构”。这种“重构”
的主要标志是“管理” 特征得到了彰显和高扬:一是用
管理学基础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学基础;二是
从管理的角度重构了心理学基础和哲学基础。
其次,创造与创新表现在构建课程管理的过程。如
果把课程管理过程当作一般的管理过程,它通常被划分
为“计划、组织、实施、评价” 四个基本环节。但在我
们看来,课程管理就是课程抉策,课程管理活动是由一
系列课程决策所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管理活动过程大
致包括五个步骤,它们是分析情况、明确问题、拟订方
案、选定方案、评价与修正。我们将其称为“课程管理
的五条标准\ 我们坚信,建构在这样五条标准基础上
的课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管理” 的特征应该是
显著的,至少,它不会被误解或混淆成一般的课程理论
研究。
此外,关于课程管理过程的评价,我们采取了形成
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策略。在大学教育目的抉
择、具体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内容
组织等4个过程中,评价是形成性的;而大学课程总体
方案的评价则是总结性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学
课程管理过程研究中,使得形成性评价和和总结性评价
有了实质性的联系。这种实质性联系是将总结性评价建
立在一系列原则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而这些原则要
么是形成性评价的依据,要么就是与形成性评价有着密
切关系的产物。
值得欣慰的是,依照我们的研究结论,可以将一种
教育思想、观念或办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
案,变成具体的课程,尽管这种转化不是唯一的。但是,
从总的方面看,课程管理应包括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
课程实施系统的管理和课程评价系统的管理。我们的研
究仅仅局限在课程生成系统,应该说,这是非常遗憾的。
其后,还有许多研究工作等待着我们,“研究尚未全部
完成,同仁仍须努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