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唐德海  
【摘要】: 大学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论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在我国,由于长期对这一领域的忽视,所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学教育要因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挑战,这方面研究的迫切性将尤其突出。 在我国大学课程管理实践中,并不乏经验积累,缺乏的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有意义的经验积累。因此,大学课程管理研究,理论研究非常重要;而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转化为一种具体的管理方法同样重要。这就是我们选择“理论与方法”作为大学课程管理研究切入点全部理由。它被定性为应用性理论研究。 “理论与方法”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方面,是课程管理的基础。它包括理论基础、情境基础和人格基础,其中,理论基础又进一步细分为管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哲学基础;另一方面,是课程管理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教育目的的抉择、具体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及大学课程总体方案的评价。 无论是课程管理的基础还是过程,研究工作的每一步深入都充斥着重重困难,也涵盖了对“先驱者”部分研究成果的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与创新。这些创造与创新首先表现在构建课程管理的基础。就课程论的研究而言,通常以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作为基础,这一基础仅仅是理论上的,因为课程论的学科性质主要是理论研究。那么,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应当构建一个什么基础,才能体现其应用性理论研究的特质?我们认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人、物、事,课程管理依然。在课程管理中,管“人”的基础表现为管理者及其人格特征;理“物”的基础表现为情境——课程管理的支持性条件;行“事”的基础为一定的理论。这样,课程管理的基础就不再是“纯”理论方面的,而是由理论、情境和人格三部分构成。即使是在理论基础的建构中, 我们也未选择“照搬”,而采取了“重构”。这种“重构” 的主要标志是“管理” 特征得到了彰显和高扬:一是用 管理学基础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学基础;二是 从管理的角度重构了心理学基础和哲学基础。 其次,创造与创新表现在构建课程管理的过程。如 果把课程管理过程当作一般的管理过程,它通常被划分 为“计划、组织、实施、评价” 四个基本环节。但在我 们看来,课程管理就是课程抉策,课程管理活动是由一 系列课程决策所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管理活动过程大 致包括五个步骤,它们是分析情况、明确问题、拟订方 案、选定方案、评价与修正。我们将其称为“课程管理 的五条标准\ 我们坚信,建构在这样五条标准基础上 的课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管理” 的特征应该是 显著的,至少,它不会被误解或混淆成一般的课程理论 研究。 此外,关于课程管理过程的评价,我们采取了形成 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策略。在大学教育目的抉 择、具体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内容 组织等4个过程中,评价是形成性的;而大学课程总体 方案的评价则是总结性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学 课程管理过程研究中,使得形成性评价和和总结性评价 有了实质性的联系。这种实质性联系是将总结性评价建 立在一系列原则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而这些原则要 么是形成性评价的依据,要么就是与形成性评价有着密 切关系的产物。 值得欣慰的是,依照我们的研究结论,可以将一种 教育思想、观念或办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 案,变成具体的课程,尽管这种转化不是唯一的。但是, 从总的方面看,课程管理应包括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 课程实施系统的管理和课程评价系统的管理。我们的研 究仅仅局限在课程生成系统,应该说,这是非常遗憾的。 其后,还有许多研究工作等待着我们,“研究尚未全部 完成,同仁仍须努力们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枭鹰,唐世纲;大学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4年03期
2 张伟刚;课程信息库模型CIBM的分析与构建[J];教育信息化;1997年07期
3 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4 殷雅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4年12期
5 季克异;要正确理解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J];中国学校体育;2005年02期
6 李朝辉;刘树仁;;从“自在”走向“自为”:校长走向课程领导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2期
7 韦世祯;;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J];柳州师专学报;2007年04期
8 杜亚丽;;课程管理民主化的理论诉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年02期
9 董翠香;孔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及措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闫守轩;王锐;;高校教师参与课程管理:问题、归因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11期
11 苏堪宇;;课程管理的国际比较[J];石油教育;2010年03期
12 王雄;;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思考[J];才智;2011年24期
13 王鹭飞;;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探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8期
14 柳应明,张苏榕,沈爱琴,丁晓玲;学分制条件下的课程管理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15 杨中枢;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意义、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7期
16 王洪亮;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刍议[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年04期
17 钟丽萍;熊友华;;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03期
18 钟丽萍;罗婷;;完全学分制下高校课程管理问题及对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年03期
19 钟丽萍;;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年01期
20 顾瑶韵;;浅议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敬党;;培育课程意识 完善过程管理——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践与反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2 李东红;;中国边疆考古学的学术取向:民族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3 张于心;张国伍;;大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4 黄熙;陈可冀;任平;马晓昌;;方剂治疗药物监测:理论与方法学初探[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李少宁;王兵;赵广东;崔向慧;白秀兰;;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李晓锋;谭刚;朱颖心;;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研究(一)理论与方法[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0年
7 刘力;;地理区域产业生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李怀甫;;论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谭冠军;;缩短电子设备寿命试验时间的灰色理论与方法[A];1998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8年
10 廖建桥;;脑力劳动工作测量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展[A];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六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李朝辉;从管理走向领导[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红;表情达意与心灵润泽[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彭云飞;电信业务定价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何山;产品创新平台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黄恩厚;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系统改扩建优化理论与方法[D];中南大学;2009年
8 伦永亮;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9 王晓佳;基于数据分析的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饶汀;非平衡表面反应扩散体系的介观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丽飒;对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子杰;培训机构课程管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碧乃;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管理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4 张爱芹;主体性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华;课程管理视野下中职生厌学问题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6 王慧;课程管理视域下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董华;美国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建东;高校心理教育课程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庆文;校本课程管理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钟丽萍;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裕标;帮你做好课程管理工作[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2 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幼教办 崔坚 袁频;幼儿园课堂改革呼唤新型的课程管理[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刘春林;搭建校园网上的课程管理平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4 山东威海环翠国际中学 于晶;做一个有资源意识的课程管理者[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林峰;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取得成果[N];科技日报;2005年
6 程万利 刘伟;新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与方法[N];黄河报;2006年
7 木兰;高中学分制在国内如何“生长”[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N];国际商报;2001年
9 语言所 宇茵;精心组织跨学科联合攻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梁仁志 徐彬;继往开来的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